下载此文档

[精]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教学目的了解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的历史,重点掌握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原因、特点、意义以及给中国革命带来的新变化。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基本内容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无量英雄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北洋军阀中华统治时期民国有名无实,思想文化领域尊孔复古逆流猖獗,引起先进知识分子的反思,新文化运动因此兴起。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自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五四以前主要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五四以后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发展为反对封建制度,争取社会解放的斗争。这个运动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大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录像)(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安庆)人,1896年中秀才;不久受康梁维新思想影响,转而追求西学。1901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爆发后,曾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他号召青年人举起科学和民主的大旗,争人权,求得个性解放。经典评价——陈独秀一位失败的书生政治家,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一位特立独行的叛逆者,一位命运坎坷的孤独英雄,抑或是一个不依附任何势力的社会活动家?”一切的评价用在他身上似乎都不为过。——蔡元培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李大钊(1889-1927)直隶乐亭人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德莫克拉西“德先生”(Democracy)科学:赛因斯“赛先生”(Science)“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开展文学革命。“他们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主义思想文化体系,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它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导致了中国思想界革命性的转折。它是近代中国更深层次的现代化运动,是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的转折点。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精]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hl0420371
  • 文件大小4.10 MB
  • 时间201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