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郑板桥画竹作品初探1.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课程名:美术批评与鉴赏题目:《郑板桥画竹作品初探》学院:美术学院专业:学科教学(美术)年级:2013级学号:1120**********姓名:李娟日期:2013年9月28日成绩:郑板桥画竹作品研究初探【摘要】:郑板桥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画竹,更将书法款题于竹与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本篇论文旨在初步探讨品评郑板桥绘画风格及两幅郑板桥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关键词】:郑板桥;墨竹图;郑板桥称为“诗书画三绝”,他的绘画结合诗、书、画为一体,虽然“书画合一”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但郑板桥很成功地推出独创的画风和精彩的绘画理论,对于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一般认为郑板桥“不泥古法”、不重视传统,但是实际上,郑板桥强调技法要从古法,先有绘画的基础才能求写意。他很重视传统画法,,学古不是死学而是要“活”学。郑板桥的墨竹就学自传统,而“各有灵苗各自探”的成果。郑板桥在绘画艺术上,画竹为最出色,他继承中国绘画的传统而加以发展。郑板桥的绘画能使书与画巧妙的融合成一体,诗书画印相搭配,形成他个人的独特的风格。郑板桥画竹,就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当中,在密密麻麻的题跋上谈出自己的创作经验,精彩的画论就写在竹干之间,以郑板桥特有的“六分半书”与画呼应,形成他人所不及的风格。郑板桥把题跋穿插在画中,但不觉得凌乱,反而书法也成为画的一部份,这就是郑板桥学传统而突显自我的成果。在这里将选两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分析鉴赏郑板桥的竹与松,郑板桥的绘画松与竹、兰、石一起搭配另有特色。《墨竹图》:这幅为郑板桥六十一岁(1753)罢官后重新回到扬州所画的第一幅,形式上四幅连接而成,构图非常新颖。图1:(清)郑燮,《墨竹图》1757年,纸本,170×《扬州八家画集》这幅从构图上看,它是四曲相连的屏风,布局安排上非常突出,题跋成为画的一部份,刚好安排在画面的空白处,让右上悬空的竹干稳定地着落地面,本身有着整个画面平衡的作用,像是竹影,又像是地上飞舞的竹叶。字的斜行配合竹子的斜度相合,让整个画面有韵律感。另外,书的写法上跟一般的题跋不太一样,辞句从左到右的排法比较少见。郑板桥画竹用墨特别灵活,他所说的“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而且要达到这种挥洒的境界,必须鳝鱼使用水墨,使墨色的浓淡控制恰到好处,这幅全图以淡墨为主,在浓淡之间又取得和谐与平衡,可看出以浓、淡墨的巧妙运用和轻重缓急的笔法。二、《双松图》:这幅《双松图》为郑板桥六十六岁时画的作品,松虽是少见的题材,但其表现上不亚于兰、竹、石。这幅以两株古松为主体,以松树旁边的数竿竹为补,凝厚朴茂的古松与挺拔小竹在一起另有别趣。双松以墨的一浓一淡来表现,前松则以干笔浓墨作树干与松针,后松则间以湿笔,淡墨敷染不多,显现出高雅秀洁的气质。以古松表达“朴茂忠实”之意,以小竹表示“竹苞松茂之意”,题画云:“干隆二年丁巳,始得接交于肃翁同学老长兄,见其朴茂忠实,绰有古意,如松柏之在岩阿,众芳不及也。后十余年再会,如故。又三年复会,亦如故。岂非松柏之质本于性生,春夏无所争荣,秋冬亦不见其摇

郑板桥画竹作品初探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14y88
  • 文件大小147 KB
  • 时间2019-10-1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