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欣赏结课论文.doc:..金谷中的流浪者《流浪者之歌》观后感如是我闻。不旅行的人绝无快乐,罗希塔!活在人的社会,最善良的好人也会变成罪人…那么,流浪去吧!流浪者的双足宛如鲜花,他的灵魂成长,修得正果;浪迹天涯的疲惫洗去他的罪恶。那么,流浪去吧!他的福份跟他一起作息,跟他一起站立,睡眠,如影随身和他一起移动。那么,还是流浪去吧!(大神梵天晓谕一个名叫罗希塔的青年,摘自《婆罗门书》)《流浪者之歌》开始于林怀民一趟渴慕的旅程。1994年夏天,行囊里带着德国作家赫曼赫塞根据佛传故事改写的小说《流浪者之歌》,林怀民飞往佛祖得道的菩提伽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赫塞,四十五岁创作岀经典作品《流浪者之歌》(又译:悉达求道记),故事主人翁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历经静坐冥想、放浪形骸、流浪苦行的种种求道法门,而在放下一切法门时得证圆满。在菩提伽耶,林怀民看到大觉寺外聚集上百的乞丐,残障与麻疯病人,大受惊骇,因而烦苦不解人世间的悲苦,为何在佛陀涅盘两千五百年后毫无改善?”忽然间,他意识到佛陀不是神,而是凡人,为了利益众生,苦思出让世人安身立命的生命哲学。他感动地叩头顶礼。一日,在佛陀悟道的菩提树下静坐,阳光穿过叶隙,林怀民感到眉心一股温热,从未有过的安静与喜悦笼罩他的身心。印度归来,如流水般创作出《流浪者之歌》,林怀民喜欢说:“这是佛祖的礼物。”独特肢体语汇宛若一场“朝圣之旅”大幕缓缓拉开,一位僧人装束的舞者在舞台一侧站立,双手合十,双目紧闭,面容安详,一束追光映照在他白色的僧袍之上,金色的稻谷从天幕缓缓撒落,似一股清泉从天而降,每一粒稻谷都经由这位舞者的头顶,画岀优美的弧线溅落在地,这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从开场直到谢幕,宛若一尊荒野庙堂中佛祖的雕像,遗卅独立。林怀民说:“《流浪者之歌》是要刻画求道者虔诚渴慕的流浪生涯。”《流浪者之歌》的舞蹈,没有眼花缭乱的翻转跳跃,没有鲜艳夺目的锦衣华服,舞者身着粗布麻衣、和着乔治亚民歌沧桑、粗犷的歌声,迈起沉缓的舞步,他们压低重心安静行走,这样的姿态贯穿了全舞,充满了求道者的救赎色彩,身体的动律与音乐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肃穆而略带悲凉,坚毅而充满力量。人们从中仿佛体会到林怀民印度流浪归来的感悟:“神普度众生,是因为成为众生。自在地与身体对话3吨半金黄稻谷变幻成山丘、河流、雨水;一束细细的米从头至尾90分钟,不停地洒在一名静定的“僧侣”头上,一如时间的沙漏;高潮式的“谷雨”瀑布倾泻而下,一名持耙男子,在铺满稻粒的舞台上,由内而外,犁岀越来越大的同心圆。《流浪者之歌》里没有任何炫技性的表演,舞者的动作自在而简单。事实上,他们只是压低身体的重心,安静呼吸、行走,举手投足仿佛吐纳。或许是太极训练的方式不但提升了舞者的身体控制能力,也使他们的心灵更为自在。值得注意的是,《流浪者之歌》标志着云门发展道路上的重大转折一一从之前注重技术的积蓄转变为对自身身体的内观。舞者不再是用大脑驱使身体去完成技术动作,而是开始跟自己的身体进行对话。《流浪者之歌》里不再有角色,不再有谁是谁的故事。舞者不为一个主题、一个角色服务,也不会为了一个技术驱使自己。所以观众看见的是舞者的自在。多重间离的效果《流浪者之歌》里,有静思冥想的印度僧人,在舞台的一角观照着舞者,很容易使观众联想到印度的哲学思维与时间观
舞蹈欣赏结课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