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一张报纸看纸质传媒的现代化之变..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08/12军事记者专题研究改革开放30年军事新闻事业的发展从一张报纸看纸质传媒的现代化之变■吴方一、30年报纸的变与不变在三大传统媒体中,从“年龄”上讲报纸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它出现得最早,存在的历史最长久。其主要原因是,早期报纸生产和传播所依赖的客观条件最简单、最基本。只要有纸和笔,报纸就可以采编;只要有油墨印刷,报纸就可以出版。读者拿到一张报纸之后所需要的阅读条件也最普通,只要有光线,就可以随时反复阅读。在内容方面,报纸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形成了很高的公信度,以报道的权威性赢得了读者的信赖。也正因为如此,报纸的生命得以延续,读报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了解新闻、宣传思想、传递信息、文化休闲和商务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甚至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即便在今天,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新的传媒介质不断出现,传播形式层出不穷、激烈竞争,报纸仍然拥有着自己忠实的读者群,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尽管如此,在保持了基本形态和原始特性的同时,随着30年来改革开放和时代的进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报纸,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读者能直接看到的是,报纸的内容更加丰富、及时和深入,表现形式更加生动美观。读者还可以感受到的是,拿到报纸的时间早了,报纸发行覆盖的地域范围更广阔了,报纸变厚了,甚至从报社得到的已经不限于一张纸质的报纸,还有出现在电脑、手机等大大小小屏幕上的文字、图片或影像。在这背后,与报纸编辑记者们智慧和辛劳凝结在一起的,是现代科技在采编和出版发行中的应用。计算机、数字通信网络和中文信息化技术融入报纸的采编、制作和传播,奏出了一曲信息时代报业发展的交响乐。二、30年改变了报纸工作的每个环节30年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同样也改变了报纸业务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今天的编辑记者,以前辈们可能根本未曾想到的方式在进行着工作。我们可以从解放军报社的技术发展过程,充分感受到这一场报业的现代化之变。1、发稿:条条道路通北京。长期以来,我们的记者都是靠着一支笔、一个采访本在新闻现场奔走,在战争的硝烟中穿梭。写好了稿件,装进信封贴上邮票,投入邮箱。那个时候,报社对记者发稿的支持,是每年发给几十张寄稿子用的邮票。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的记者在战场、在救灾一线采写了要闻急稿,也只能靠人工长途电话转接,记者在那边读,编辑在报社记。摄影记者则秉承着“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的信念冲在一线,可是他们离新闻现场越近,要及时把胶卷冲印出来送回报社就越难。1991年全国双拥大会在福州召开,《解放军报》决定出版彩报,但因为没有传送彩图的技术手段,报社如何得到现场照片成了一个难题。大会上午9时开始,到北京的班机10时起飞,记者拍下开幕场景立即带着底片乘坐专门安排的警车,赶往50多公里外的机场。在当时国内报纸普遍为单色的情况下,《解放军报》终于在次日以彩色报纸报道了大会的消息,并再搭航班将彩报运抵福州。中国报业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开始一步步走上现代化之路的。1988年解放军报社给驻外记者站配发传真机,1992年开始配备便携式电脑,1996年解放军报社远程电话发稿系统试验成功,图文发稿开始走上快车道。1997年香港回归报道是电脑发稿的第一次大规模使用,解放军报社派出报道组兵分7路开进香港,他们配备了12套便携式电脑发稿系统、7台便携式底片扫描仪和2部当时十分少见、价格昂贵的专业数码

从一张报纸看纸质传媒的现代化之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1188830
  • 文件大小34 KB
  • 时间2019-10-1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