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献给大家的这套《非洲通史》,是中国几代非洲史学者梦寐以求、艰苦
创业的结晶。
中国人对非洲历史的兴趣,差不多与中国史学传统一样悠久①。中国古代
史学家留下了研究非洲历史、中非关系史和中西交通史的大量宝贵资料,但
他们受到所接触范围的局限,仅仅描述了地中海、红海和印度洋沿岸各国。
“放眼看世界”的近代中国学者开始对全非各国的历史作简洁的介绍②,但在
救亡图存的年代,他们没有条件对非洲史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兴待举。老一代的知名史学家为填补空
白,毅然挑起研究非洲史的拓荒重担。他们组建研究机构,开设非洲史课程,
培养研究人材,编写资料和专著①,后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嘎然而止。
就在我们止步不前的—年代,世界非洲史学正蓬勃发展,先后出版了一
大批有价值的国别史、地区史、专史和多卷集通史,中国与世界非洲史学的
差距再一次拉大。这种状况不仅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也同悠久真诚的中非友
谊很不相称。
非洲是世界的第二大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之一,有着灿烂辉煌的过去,近代以来一直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种
族主义的强大力量。年纳米比亚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非洲大陆争取政
治独立,建立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目前非洲正处于路转峰回的关
键时刻。中国人民同非洲各族人民曾为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而共同战斗、
互相声援,今天又在为反对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秩序和强权政治而斗争。这场
斗争实际上是反对殖民剥削和统治的继续。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这种世
界战略格局将长期存在。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了解非洲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及其趋势,需要搞清非洲政治、经济“热点”的来龙去脉。
非洲的文明史,既是悠久的,又是多彩的;既有统一规律可循,又有许
多特殊性。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技术革命,即从旧石器向新石器的过渡,
可能首先发生在非洲。非洲也是世界史上最先出现奴隶制社会形态和国家组
织的一个大洲。但此后,非洲各地区文明的发展就愈来愈不平衡。到世纪
欧洲殖民者首途大西洋沿岸的非洲地区,在地中海、红海和印度洋沿岸的某
些非洲国家已经进入发展程度不等的封建社会阶段,在塞内加尔河、尼日尔
河、刚果河(扎伊尔河)、赞比西河流域以及大湖地区则存在着一系列奴隶
制国家,而在赤道热带森林、赞比西河以南,撒哈拉沙漠和卡拉哈里沙漠边
缘以及东非大裂谷东支沿线的人们却还过着采集、狩猎、游牧和半农半牧的
原始社会生活。在许多奴隶制国家和某些封建制国家内部,次生的、派生的
村社——自给自足经济的社会细胞和家长奴隶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对于
非洲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历来存在着不少偏见和曲解,例如认为“黑人自古
天生低劣”①的观点,以欧洲模式硬套非洲各族历史的方法论②,等等。我们
①如果不算古代神话传说,司马迁的《史记》是我载非洲国家的史学著作。
②如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畲《瀛环志略》等。
①如杨人楩《非洲通史简编》、纳忠《埃及近现代简史》、张铁生《中非交通初探》等。
①杜波依斯:《非洲——非洲大陆及其居民的历史概述》,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4 年,第 25 页。
② UNESCO,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非洲通史》),.
只有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观
点,才能从驳杂纷繁的现象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无可讳言,今日非洲在整体上是落后的,但这主要不是古代历史遗存的
因素所造成的,而是世纪以来殖民主义侵略和统治留下的恶果。当然,在
近代非洲历史画卷上,也不只是书写着屈辱和辛酸,更有不屈不挠的抗争和
自强不息的改革,涌现了一大批爱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学者和民族英雄。
如果加以科学的总结,这对于驳斥形形色色的历史偏见,对于正确理解和认
识非洲的历史和现状是大有裨益的。
基于上述认识, 年在北京召开了西亚非洲史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
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前所长朱庭光倡议编写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
多卷本非洲通史。会后确定华东师范大学艾周昌和北京大学陆庭恩为项目负
责人,成立了由艾周昌、陆庭恩、张文淳、彭坤元、郑家馨、何芳川、宁骚
组成的编委会。这一项目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并得到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
为了使编写工作扎实地进行,编委会在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的支持和协助
下,从两方面进行了准备:第一,编译《非洲通史资料选辑》,分册出版,
每册约万字;第二,讨论非洲史的若干理论问题,例如非洲社会的演进和
变革,撒哈拉以南社会经济形态的嬗
【管理教学类】非洲通史古代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