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文学观念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史学目录,对后世的目录学著作影响深刻。目录之学乃学问之门径,通过对艺文志的分类及各序录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时有关文学的观念与后世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此书中有关文学为经世之学,尊孔尚教,文以载道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关键词:艺文志文学观念《汉书艺文志》(下称《艺文志》)是我国最早的史学目录,《艺文志》对传世的诸子百家之书做了详细的分类,并各有大小序文,通过对这此序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学观念的发展与流变与此密切相关。特别是艺文志所分六部的序录对各部进行了不同角度和层面的剖析和论述,对于后世学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试就《艺文志》的文学观念进行分析和研究。一、尊崇孔教《艺文志》之”艺文”有两层意思,”艺”指六艺、诸子之书,”文”指诗赋等文学著作”。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曾言: 其所以名为”艺文”者,艺谓群经诸子之书,文谓诗赋文辞也。......艺者学也,谓六种学艺耳。旁逮诸子百家,皆以立意为宗,悉可以艺统之。文谓文学也,......由来久矣。徒以汉代崇儒尊经,故班固此志,以艺居上,文居下,而名之曰《艺文志》。[1] 在《汉书》中”文”实际是泛指,包括一切典籍,既有六艺、诸子之书,也有诗赋、文辞,而不仅仅局限于”诗赋”,举两例以佐证: 朕以眇身获保宗庙,战战栗栗,夙兴夜寐,修古帝王之事,诵《保傅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云有明。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赐中二千石以下至吏、民爵,各有差。”[2] 自孔子后,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孙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杨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3] 实际上在先秦两汉时代,”文”或者”文学”本为泛指,这也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搏相吻合,即这一时期文学观念并未独立,但在《艺文志》中”文”的范围却被缩小了,仅指”诗赋”,而六艺及诸子之书则为”艺”。由此可知”艺文志”有其内涵,即以艺为首,以文为从,表明其尊崇儒教的主旨,进而推之也是尊孔之文学观念。由汉而下至《经籍志》而名为”经籍志”,其与”艺文志”不同,”经”在《经籍志》中其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经”非指”六艺”之经,而是与”籍”合称为先圣之治国安邦之典籍,是”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之圣典: 夫经籍也者,先圣据龙图,握凤纪,南面以君天下者,咸有史官,以纪言行。......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治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为治之具也。故列之于此志云。[4]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时至唐代,统治者对于历代典籍之重视已经远非前代所能比。他们把历代留传下来的典籍作为教化育民、治理国家的重要经典。所以在这里”经籍”已经成了圣哲治国之具,这也与自唐以来儒、释、道三教并立,与一家独大的局面有了显著的变化。二、以经学为用的文学功能后世文学一途,基本上沿着诗歌与散文的方向发展。《艺文志》分为六部,有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艺文志》把六艺略和诗赋略分开来论,有尊孔的历史原因,也说明了当时的文学观念并没有独立起来,其六艺序曰: 六艺之文,《
《汉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