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育才学校生活回忆.pdf.pdf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0u八,牛弟一期(总第3嗍),,是一所革命的学校,她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9年创办的。校址在北碚草街子古圣寺。抗战胜利后,迁到红岩村。我在育才读书,是在学校迁到红岩村之后。1947年冬,我刚满十七岁,第一次来到红岩村。那时,陶先生已经逝世,育才学校由孙铭勋同志主持。各专业组和中学第六班,都迁去上海,留在重庆的是小学部和初中第七八班。都是年龄幼小的孩子,共七十七名,其中大部分是孤儿。47年,正是国民党反动派在解放战场上节节败退,面临崩溃的末日,政治上黑暗到极点,白色恐怖笼罩着山城。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把七十七个孩子抚养成人,培养成为革命战士,确是困难重重。但是,育才的十几位教师却是顽强地、充满信心地担负起这个光荣而艰巨的重担。学校就在八路军办事处。教室大楼已经没有陶先生亲笔题的“育才学校”木牌,学校是秘密存在着。经常有“狗”(这是同学们给特务取的名字)在学校四周逻巡,伸着鼻子到处嗅,他们把这里的孩子看作“小八路”,去问正在井边洗衣服的小家伙“谁是八路?”得到的往往是个翻白眼和“不知道”。上课都在楼上,教师讲的都是马列主义基础课,如社会发展史、哲学、近代史等等。楼下派有人把风。特务来了,老师就不讲了。各人干各人的事。没有教科书,记录的笔记温习以后就烧了。几十个孩子,每日三餐,都要吃饭,还要吃菜;冬天要有棉衣御寒,夏天也要穿衣蔽体;病了要给医治,逢年过节,总还得有点欢乐。在白色恐怖统治下,“育才之友”先后受到威胁、警告,募捐更难了。饥饿经常威胁着我们,常有断炊的危险。有段时间吃饭改为两餐,很难吃到肉食,有时连小菜也不能保证。我们自己开荒种菜,自己养猪。煤和米都是师生自己到河边码头上去搬运。这在解放后当然不觉得稀奇,但在当时,却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老师们很久才得到一点零用钱,根本没有薪水。然而,不管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艰苦,工作多么繁重,老师们没有动摇。他们对革命,对前途充满信心,用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带领同学们奋斗前进。因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有坚定的信仰,他们无限忠诚于革命事业,辛勤地沿着陶先生开辟的道路把学校办下去。来到育才,老师给我们讲“从猿到人”,讲挨打受辱的近代史,讲红军长征,讲解放区的情况,使我们开始懂得应该怎样生活,一个人应该奋斗,应当对社会有所贡献。过去我过惯了自由散淡的生活,行动主要受情感的支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做的事就不做,生活没有固定的方向、目标。在育才学校,老师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对我们严格要求,使我们既有远大的崇高的理想,也有具体的奋斗目标。这是一种生气逢勃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是一种紧张的又有严格纪律的生活。下边就从些小事来谈谈当时育才的生活。“寅会’’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响起急促的钟声,把我从梦中惊醒。钟声在催促“天亮了!快起床!赶快起来开寅会!”寝室里是轻轻的忙碌着。一会儿便只剩下我一个人。山间几条小路上,都是急急忙忙奔跑的人,很快便汇合到峡谷底的操场J二我也顾不上梳洗,跟了上去。操场上队列整齐,响起歌声,每天都要唱“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还唱“快乐的风随着歌声飘荡,快乐的人们神采飞扬,我们的歌声唤醒了村镇??”雄壮有力的歌声

育才学校生活回忆.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fjmvg96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1-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