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天津旅游发展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京津冀区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强力引擎。区域合作,旅游具有天然优势。京津冀地缘相接、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旅游的协作互利性大于博弈性,成本低而效益高,也迎合了市场需求,且未来旅游区域合作将会成为主要产业形态。其实,京津冀一体化,旅游业已先行。早在xx年“京津冀旅游合作会议”在天津召开,三地旅游部门已共同签署《京、津、冀旅游合作协议》。但相比江浙沪,京津冀三地共识不少、呼声挺高、进展不快,旅游一体化初期有些“步履蹒跚”。 2016年3月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一周之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可见,国家的重视俨然已经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同样也加快了京津冀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步伐。 2016年4月,相关旅游部门主动工作召开了“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会议”,商定建立健全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工作机制。8月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天津蓟县召开,研究建立了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工作协调机制,通过了协调机制议事规则,形成了京津冀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共识。面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机遇,立足区域融合,天津7月已实行了津京通关一体化、8月天津机场2号航站楼正式启用并推出“经津进出京”服务、9月发行京津冀旅游一卡。此外,天津进一步完善了交通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中心城区1小时内到达北京、3小时内到达河北主要城市。这一系列举措都为京津冀旅游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刚刚的中秋小长假就初见成效,据天津市旅游局统计天津市各个景点9月6日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其中来自北京、河北等周边省市的游客占到了相当比例。三天假期,共接待中外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旅游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京津冀之间的短途游已成为三地游客的首选。可见,京津冀一体化带来巨大商机、人流和物流,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它也给天津旅游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天津如何在与北京、河北等知名旅游资源博弈中“求同存异”,进而扩大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一、近代中国看天津展现魅力对比北京千年建城历史和丰富的知名旅游资源,天津小洋楼已成为重要的城市文化标志。在近代,天津是最早与西方文明接触的中国城市之一。自1860年辟为通商口岸以来,天津建造并保留了各种风格的洋楼,尤其是以“五大道”、“意奥风情区”等为代表的历史风貌建筑群。这些记录着中国近代历史文化的旅游资源,形成了“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旅游品牌,是游人了解近代中国的最佳选择。所以,不看小洋楼不算到天津,成为了一些外地客到天津游览后的深切感受。天津应借助会展腾飞之势,充分提升“近代中国看天津”品牌影响力,提升在京津冀区域知名度,并整合博物馆资源,形成“近代历史文化城市穿越游”。二、工业旅游厚积薄发延续近代中国看天津,天津可是近代中国北方的工业中心,在这里创造了无数近代工业第一。也正是这些历史的积淀,天津工业旅游有着比较丰厚的资源。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滨海新区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一些世界500强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天津旅游发展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