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教育特点及现状思考论文(共4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特点及对策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特点有对象的平等性、感情的共鸣性、操作的实践性和体系的层次性,根据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特点提出了相关对策。一、大学生感恩教育大学生感恩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大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加强他们的感恩品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一般的感恩教育有所不同。大学生感恩教育所接受感恩教育的对象是趋向成熟又有可塑性的大学生,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是中国梦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的要求也比较高,我们就要制定相应的计划对大学生进行实施,使其能深刻的体会到感恩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只有懂得感恩、心存感恩的人,才会领悟到生活的美好,将感恩情怀常存于心,成为一个知恩、感恩、报恩的有道德的人才。二、感恩教育的特点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进行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教育,使教育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感恩教育应具有对象的平等性、情感的共鳴性、操作的实践性和体系的层次性的特点。(一)对象的平等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教育在不断地进步和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注重感恩教育的平等性,首先就要做到尊重受教育者, 做到一视同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使受教育者感受到教育者的关爱和尊重,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去接受。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这里其实强调的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要相互信任与尊重。在感恩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只有基于双方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二者的感情才能相通,在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受教育才会发自内心地去接受,获得到真正的教育,感恩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感恩教育只有把双方置于相互平等的位置上,让受教育者看到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处于平等地位的教师,这样大学生在心中对教师所持的戒心和距离感,才能转化成对教师的尊重和由衷的回报。感恩本身是一种基于平等性交流的活动。当大学生获得他人的帮助后,进行感激与回报,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是基于对平等的追求,开展感恩教育从本质上便具备了平等性的特点。(二)情感的共鸣性感恩总是要有人的情感相伴随,因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感恩教育就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心与心之间的碰撞,具有较强的情感性。感恩教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的渗透和熏陶,逐步激发他们的情感意识,从而培育他们的感恩情怀。感恩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道德情感体验,感恩教育结合生活实际,教育者通过组织设计丰富多彩的情境活动,并采取实践锻炼法、故事教育法等方式,启发学生的心性,拨动他们心灵最敏感的部分,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达到提高思想觉悟、陶冶情操和升华道德品质的目的。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激发他们内心深
大学生感恩教育特点及现状思考论文(共4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