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围城》中人物形象的比喻蕴味【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围城》中人物形象的描写特征,说明钱钟书小说的描写手法独树一帜,以饱含激情的言词和形象的比喻,使人物的刻画惟妙惟肖,生动逼真,从而达到反映社会,揭示现实之功效。【关键词】:肖像描写比喻手法想象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钟书君等。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城内的一户书香世家。父亲钱基博先生曾任清华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国立蓝田师范学院等校教授,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著名国学大师。儿子钱钟书早承家学,耳濡目染,斐然而有述作之志,卓卓如鹤立鸡群。1974年,他的长篇小说《围城》出版。书中描写了抗战时期,一群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坎坷境遇和不幸爱情,暗示了现代文明背景下的人生困境。该书立意深刻,技巧高超,语言幽默,哲思隽永,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独具特色的伟大著作。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于1946年在《文艺复兴》杂志上连载,1947年出版了单行本,以后又重印过几次。新中国建立后,直到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才重新出版。《围城》在海外被译成英、俄、日、法等多种文字,同时有许多人为其出了不少研究和推崇性质的文章及专著。海外“围城热”在80年代波及到国内,《围城》重新出版并被搬上电视屏幕,影响越来越大。80年代初国内对《围城》的研究也繁荣起来,从发表的几十篇文章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多是从这部小说的讽刺艺术来评价,然而这种讽刺艺术的表现则是通过心理描写,性格刻画,抒情议论等得以体现的,但是,在《围城》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人物的肖像描写。“比者,以此物比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1比喻是《围城》成功的一根重要支柱。钱钟书的文字平易清新,但字挟风霜。高超的写作技巧,将中国文字的使用推向一个高峰,文字用法创新别致,比喻幽默传神,生动有趣,叫人总会情不自禁地发笑。(一)以奇谲新颖的比喻形容某一特征,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2用人以外的事物来比喻人身上的某一外部特征,是现实主义作家们惯用的手段。《围城》中无论是外貌还是体形,作者在描写过程中都以幽默诙谐的比喻,作以形象描述,从而使读者在一种哑然失笑的心境中领悟到一种荒谬丑恶的东西。作品中不乏此类例子。(1)“沈太太生的怪样,打扮的妖气,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眼泪。。”(《围城》P61)(2)“(苏小姐)衣服极斯文讲究,皮肤在东方人里,要算得的白,可惜这白色不顶新鲜,带些干滞。她去掉黑眼镜,眉清目秀,只是嘴唇嫌薄,擦了口红,还不够丰厚。假使她从帆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的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画成的。”(《围城》P2)以上两个比喻是如此的形象,给人一种见在目前的感觉,更使人心中有一种厌恶的情绪产生。例(1)中沈太太脸上的皮肉松弛下垂,在眼睛下形成两个鼓鼓的肉袋,从这形容来看,她年龄已经老大不小了,但是居然还“储蓄着多情的眼泪”,还有涂得不适当的口红连牙齿都染红了。一般来说,“多情的眼泪”是少女才有的,是体现少女温柔,多愁善感的标志,而作者把它用在年龄不小的老妇人身上无疑是增加了许多滑稽的气氛,也在说明了这个老妇人的老骚情。同时也给她一个讥讽,这鲜明的反差和赵树理笔下的“三仙姑”有异曲同工之妙
论《围城》中人物形象的比喻韵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