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黄埔军校政治教育的历史地位孙宝元(海军工程大学勤务学院天津塘沽300450)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取得了划时代的胜利。由于没有真正的革命军,未能捍卫民主共和制度。他总结和汲取以往革命的经验教训,借鉴苏联红军的建军经验,在苏联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鼎力帮助下,创建了黄埔军校这所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培养革命军事政治人材的学校。他办军校的宗旨,是要建立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军校开学典礼上沉痛地说:“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中国十三年的革命,完全是失败”。并指出俄国所以能彻底成功,是因为有一支革命军,中国辛亥革命后,“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了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陆军军官学校开学演说》,载国民党中央执委会1936年5月编《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第1册,第107、109页,档案出版社影印,1898年7月第一版。以下凡引此书,只写书名和页码。黄埔军校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突出了革命的政治教育,走全新的建军道路。一、黄埔军校实施政治教育是中国军校教育史的创举军队在战争中能否取胜,有政治的、物质的、战略战术的诸多因素,而政治因素是最重要的。黄埔军校要创造出一支革命军,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军事教育,而在于革命的政治教育。在军校中军事教育是重要的,而政治教育则是创造革命军的灵魂与保证。没有它,就不可能培养出为国家独立、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勇士与将帅。黄埔军校是革命党创办的,与旧军校有本质不同,它设置政治工作机构和政治教育课程,以造就革命军为宗旨。它初创时,经费不足,武器简陋,生活艰苦,仍成为中国乃至越南、朝鲜、印度等国的被压迫民族的青年所向往的革命摇篮,青年们有一句口号,就是“到黄埔去!”。而清政府办的军校,物质条件优越,却很少人投考,要用高官厚禄来吸引人去学习。李鸿章坦白地说:对青年“不可不多方诱掖,以收鼓舞作新之效。”李鸿章:《创设天津武备学堂折》,载《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第13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3月第二版。孙中山为了建立革命军,改造国家以国民党名义来办黄埔军校,是开创了中国政党办学校、办军校的先河,改写了中国军事教育史,提供办军校的成功范例。二、政治教育是实现黄埔军校宗旨的根本保证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份,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民国初,中国的军队是分裂的,各有地盘,各为其主,互不统属。有的军队是军阀控制的,有的军队虽受孙中山指挥,但未经政治改造,仍不能称之为真正革命军。黄埔军校为创造革命军,采取了多项措施。1、实施军事、政治并重的教育方针。该方针,是根据孙中山关于既学军事又学政治的指导思想来制定的。他在军校开学典礼上演说,要求学生要有高深学问,“关于军事学和革命道理的各种书籍及一切杂志报章都要参考研究。”孙中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开学训话》,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第1册,第115页。丰悌撰写《本校从黄埔到南京的变化》一文对教育方针作了具体阐述,指出:“所谓教育方针,便是教育施行所根据的原则。这个原则,简言之,乃是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而且不但是并重,政治教育更有超过于军事教育之势。”丰悌:《本校从黄埔到南京的变化》,转载《黄埔军校史料》(续编)第504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军校政治部副主任熊雄撰写《一年来的本校政治部》,指出军校的“教育方针的总原则,就是‘军事与政治打成一片’。政治部依据这个原则,故对学生官长兵夫,乃有贯注全部的政治教育计划。”熊雄:《一年来的本校政治部》,转载《黄埔军校史料》(续编)第498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两者是互补的,政治教育对师生和革命军官兵的思想起了主导的作用。军校的学生,要掌握军事知识和技能,更要有为革命奋斗牺牲的思想。否则,孙中山办军校的宗旨不能实现,与旧军校的学生无异。2、聘请苏联军事顾问。帝国主义者反对孙中山的革命,只有苏联支持他。孙中山决心以俄为师,1923年1月发表“孙文越飞宣言”,8月5日派遣由蒋介石、张继、汪兆铭等人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俄考察,学习苏联建设红军的经验。在黄埔军校开学前,孙中山接见了苏联顾问团的亚•伊•切列潘诺夫等人,表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按照苏联式样建立一支军队,准备好北伐的根据地。”亚•伊•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第9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5月第一版。苏联军事顾问到黄埔军校后,协助制订教学计划、各项制度和进行示范教学。在东征中,顾问亲临前线,协助制订作战计划与指挥战斗。苏联顾问为军校和革命
黄埔军校政治教育的历史地位评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