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荀子——儒家思想之集大成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荀子的主要思想观点自然主义的天道观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荀子以为,天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性恶论的价值在于: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进而说明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对比孔孟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使人格提高。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正确朗读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同又)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省(xǐng)乎己,则知(同智)明而行无过矣。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君子生(通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骐骥(qíjì)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功在不舍。锲(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整体把握本文的核心观点(中心论点)是哪句话?荀子运用比喻,阐明任何人通过努力学习都可以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这个道理的是哪两句话?第一段中哪句话表明学习的意义重大?第二段中,荀子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且要在实际中学习的句子是?荀子认为,君子能超越一般人的才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个道理的?第三段中表明学习需要积累,美德的养成也需要积累这一道理的是哪几句话?阐述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是哪几句话?提出学习需要专心而不能浮躁这个道理的是哪句话?准确翻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准确翻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劝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