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冰川(Glacier): 冰川是指陆地上高纬和高山地区由多年积雪积累演化而成的,并具有可塑性、能缓慢自行流动的天然冰体。冰川是随气候变化而变化的,若气候变暖(间冰期)冰川退缩或消失,气候变冷(冰期)则冰川范围扩大,冰盖加厚。但冰川不是在短期内形成或消亡。雪线触及地面是发生冰川的必要条件。因此,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冰雪气候的产物。冰(ice)是水的一种形式。从地球演化过程来看,冰是地球物质分异最后的产物。它是地球上最轻的矿物之一,,比水的密度小。这一特点使它总是处在地球的表面,在水体中也总是漂浮在水面上。如果冰不具有这一重要性质,那么,在低温条件下,水体将一冻到底,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灾难。冰具有不稳定性质,在目前地表温度状况下,自然界的冰很容易发生相变。冰在地球上的分布非常广泛,上至8-17km高度的大气对流层上部,下至1500m深的地壳中都可以发现它的踪迹。广义冰川学把冰的分布范围称为冰圈。显然,冰川是冰圈的主体。四川海螺沟冰川新西兰冰川天山1号冰川一、冰川及其分布前已叙及,雪线触及地面是产生冰川的必要条件。(一)雪线与雪圈1、雪线高纬和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常常在0℃以下,因此,降落的固体降水(雪)不能在一年内全部融化,而是长年积累,这种地区一般称为雪原(snowfield)(或终年积雪区、常年积雪区、永久积雪区、多年积雪区)。雪原区只有少数陡峭的山峰无冰雪覆盖。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就是雪线(snowline)雪线又称固态降水零平衡线,即雪量收支平衡线,指陆地某一海拔高度上,年降雪量与年消融(融化和蒸发)量相平衡的地带。雪线以上,年平均降雪量超过年融化量和蒸发量,固态降水不断积累,形成终年积雪(永久积雪、常年积雪);雪线以下,正好相反,不能形成终年积雪,只有一年一度的季节积雪。由于随着地势增高,固态降水比重增加,气温下降,融雪能力越来越小。这样必然在某一海拔高度上,全年降雪量正好等于全年融化和蒸发量,这样的高度地带即为雪线。就山区讲,在气候变化不显著的若干年内,积雪面积随季节而不同,夏季缩小,冬季扩大,但在一定时期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大体位于同一海拔高度,这个高度以上为永久积雪区(多年积雪区),以下为季节积雪区,二者的界线便是雪线。总之,雪线是固态降水零平衡线,是多年积雪区与季节积雪区的分界线,为雪量收支的平衡线。在雪线上,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年蒸发与融化量)。西藏雪线雪线
4.8 冰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