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原1、它的本义是太初,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本原就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基质”),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由(“原则”)。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宇宙是本原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秩序的原因,世界依其本性变化,不受外在神的支配。2、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利斯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的哲学问题,并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他还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米利都学派的另外两个代表人物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阿那克西曼德认识到世界万物及性质的多样性不能被归结为某一种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属性,所以他把“无定”分化为万物的过程当作生成,把与之相反的万物归复于“无定”的过程作为消亡,生成和消亡共同构成世界的运动。阿那克西美尼否认阿那克西曼德的分离生成观,认为一种性质不能转化为另一种性质,从而不赋予本原任何性质,但他找到了一种可以转化为其他性质的普遍性质,这就是“气”的性质,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3、自然哲学家对本原的思考标志着人类思想的一大进步,是西方哲学的开端和理性主义的源头,而他们关于宇宙本原的概念后来发展为形而上学的最高原则。二、数是万物的本原1、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这一观点来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学与和谐观的研究。2、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包括三类:一是决定了事物构造以及事物之间和谐的数学比例关系,二是数学中的对立关系即有限与无限、奇数与偶数、一与多、右与左、阳与阴、静与动、直与曲、明与暗、善与恶、正方与长方,三是该学派用自然数象征无形事物,例如4代表正义,10代表完满。3、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主要观点是:一切事物的形状都具有几何结构,几何结构则与数字相对应。1是点,2是线,3是面,4是体。世界生成过程是由点产生出线,由线产生面,由面产生体,从而产生出可感形体,产生出水、火、气、土四种元素,从而产生出万物。所以凡数都以1为基础,1是绝对和谐,是“神”也就是“本原”。4、由于万物都是由数构成,所以数是决定万物性质的比例关系或抽象原则。三、和谐观1、毕达哥拉斯把哲学思辨作为净化灵魂的一种活动,认为灵魂是一种和谐,而进化灵魂的手段则是音乐和哲学,音乐是和谐的音调,哲学是对事物间和谐关系得思索,这两者都是一种数的规定性,所以说哲学首要的对象是数,而所谓的智慧则是对数的本性的把握。四、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赫所说的逻各斯(Logos)就是内在的本原。可以理解为火及万物变化所必须循序的尺度或比例平衡方面的规律,还是支配一切、万物所共有、起普遍作用的东西,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2、逻各斯的原意是“话语”,赫氏用它表示“说出的道理”并认为正确的道理表达了真实的原则。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从它是人们所认识的道理方面来说,也就是它的主观含义可被理解为“理性”、“理由”等;其次从它是世界的本原方面来说即客观含义,它又可以被理解为“原则”、“规律”、“道”等。逻各斯的主、客观含义是同一的,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主客观的统一。3、逻各斯作为“世界秩序”,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在世界万物中则是内在的,要靠理性才能发现它。“逻1各斯”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哲学中逻辑学、语言学精神的出现。五、being“是”与“在”的双重含义(巴门尼德)1“是者”(beings)这个概念来自希腊文的“是”(tobe)动词,许久以来我们习惯把这一术语翻译为“存在”,也译为“有”或“存有”。近年来许多学者指出being这一哲学概念来自系动词“是”(tobe),把它译为“是者”更符合这一概念的原义。Being也有概念“存在”和“有”的意思。拉丁文中出现与“本质”(essentia)相对应的“存在”(exsistere)概念是在中世纪后期,在这以前being不仅兼有“存在”和“本质”的意义,而且有包括思维内的存在和思维外的本质的“存有”之意。2.“是”既可用作系动词用在“S是P”句型里起表述作用,也可单独使用,指示事物的存在。巴用“是”的普遍用法说明“是者”的普遍性。巴提出了两条道路:“一条是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存在物存在,它不可能部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与道理同行;另一条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存在物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我要告诉你此路不通”3“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走不通。”意思是“非是者”是不能思想和表达的。“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即思想和是乃是同一的,所以他反对是者即是又不是。4、“是者”有三个性质:一是不生不灭,如果在是者被生成之前就已经有了是者,那么是者就不用再生成了,而非是者什么都不是,不能生成任何东西,所以是者是不生的,是者既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它全部是现在,所以是不灭的。二是连
西方哲学史复习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