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绘画意义绘画发展到今天,对所有的架上画家都提出了挑战,就是如何更有效地提升艺术语言的表现能力,如何将艺术的观念融入到语言表现中。这个问题的解决和方法即意味着艺术家自我意识的一种转换,意味着艺术立场的一种重新定位。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会勇于打破架上的禁忌的,绝不敢违背造型的基本要求,甚至不敢去追求自然的大笔无痕的境界。马佳伟虽然年轻,但是她也思考着如何在画面上立体地去还原这些建筑生态的场景和触觉在场。她或用一些建筑防护网覆盖在画面上,使其成为绘画元素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将景观用颜色做出浮雕一样的肌理效果来,很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这样,用触觉的方式营造出一个幻觉的三维空间,这是超越于平面绘画方式的突出特征之一。马佳伟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到画面的构成中,不是简单地飘浮在画面上。她为了达到笔法的真实性,专门买了建筑施工用的抹刀、抹子,充分地让绘画颜料实现表达对象的直接性关系,而不是固守在绘画自身的用笔特征上。这种直接展示对象特征的绘画方式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实际上有着许多成功的先例,如美国艺术家施纳贝尔(Schnabel)将破碎的盘子粘在画布上,就直接呈现了表达对象的立体感和触觉感,因此被称为盘子绘画,成为美术史上的新绘画技法。对于马佳伟而言,巧妙地将绿网缝制在画布上,也同样是追求表达的直接性和视觉经验的真实性,它本身对于拓展架上绘画的语言表现方法和能力有着启示意义,同时,也起着丰富我们的视觉艺术经验的作用。马佳伟的绘画的另外一层意义,是她不追求时尚化的流行符号,不让自己沉浸在某个标志性符号的复制上,而是让绘画的方法成为自己的主旨,一旦确立了一种自己的绘画方法,就像掌握了一种思维视角一样,可以去观察周边的生活,就可以将微不足道的细节转换成艺术的对象和目标。这是当代绘画要着重于方法论的建立的意义,也是作为当前的中国美术历史所要求的一种努力,否则无以纠偏、无以改变艺术家的思维定势。如果艺术家仅仅是固守于某一个风格或符号标志上,很容易自我复制、自我识别,但对于艺术家深入挖掘绘画的表达能力是不够的。与同龄人相比,马佳伟的作品显得十分成熟和丰富。基于对所用材料的实验和探索,她已经找到对她来讲最有效的表达方式。而且她也能够清醒地意识到绘画对于她的含义,是她表达自己意愿与想法的一个手段而已,她不会把绘画当作唯一的方法,比如她同样想表达建筑与人的关系,她就利用了建筑的脚手架构件来搭建一个自己的建筑体,如病床,如儿童滑梯。它们作为装置,与她前面的绘画有着内在联系,都是希望通过建筑
别样的绘画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