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航行——太仓高二(14)班丁燚太仓,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太仓,一个富庶的天朝码头;太仓,更是一个历史凝聚沉积的地方。太仓位于江苏东南沿海,濒临东海,又有娄江流经境内而入于东海。在元、明之际,当江水深宽阔,其水阔可达“二、三里”,万斛之舟可由娄江泊于太仓城东郊和南郊。太仓西由娄江与富庶的太湖流域连成一片,北接长江与广袤的长江流域相交通,具有衔接江海的地理优势。太仓刘家港地当娄江入海之处,也靠近长江口,港区宽阔水深,在元朝时即以其优良的港口条件而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重要港口。“港外即大海,水面宏广,与他港浦不同。”“汐汹涌,可容万斛之舟。”当时,国内“巨艘大舶帆交番夷中”,即以太仓为进出码头。而“番舶珍货,皆于此市易,谓之六国码头。”在郑和下西洋前夕,即永乐二年,又对刘家河进行了浚修。据史载,“永乐二年春正月己已,召世子高炽及高阳王高照还京师。夏原吉言:‘苏松水虽由故道入海,而支流未尽疏泄,非经久计。’乃命复浚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大理少卿袁复为之副,已复命陕西参政宋性佐之。”在经过一番浚修疏泄之后,刘家港作为一个可泊众多巨舶的深水良港,不仅可泊庞大的郑和船队,而且也为海外各国使节来华访问及外商前来贸易提供了便利。史称:“自此,外国贡使络绎而来,番商洋贾慕刘河口之名,帆樯林立。”又称:“矧今永乐承平之岁,薄海内外,靡敢不服,九夷百番,进贡万物,道途相属,方舟大船,次第来舶,太仓复旧之宏观。”这些记载表明,在郑和下西洋时期,太仓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始发港和船队返回的驻泊港,已成为国内最大和地位最重要的国际港口。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太仓作为郑和船队始发港的地位从未有过改变,这绝不是偶然的。郑和下西洋与历代以来的远洋航海不同,每次航行所到国家和地区少则10余个,多则30多个,动用远洋巨舶百余艘,随行人员二万七八千人。这样大规模的远洋航行,除要装载大量的随行人员日常生活应用物品,还要运输与众多海外国家进行贸易和给赐各国的大量物品。在船队返回时,又满载从各国贸易而来的货物和各国使节所带贡品。其次,在永乐年间,郑和六次下西洋,几乎是连续进行的,在回国后不久,旋即奉命再次出使。这就需要有广阔的港区,以保证数量庞大的货物能及时装卸。这除了发展江海直达运输,是绝不能胜任的。在郑和下西洋时期,只有太仓具有这一优势。在娄江入海口刘家港港区,可以停泊庞大的郑和船队。船队停泊在太仓待命,可以充分利用长江中下游经济地理的优势,便于征集江南地区为海外所需的丰富物产,并可就近娄东和长江水道运抵太仓装船,这样就赢利了时间,为郑和船队及时满载货物连续下西洋创造了条件。没有太仓的这种经济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及优越的港口条件,就不能实现江海直达运输,永乐年间郑和船队连续六次大规模下西洋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说,没有太仓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始发港和返回的集结港,就不会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中载,有史实可查的航海探险家,就出现在元代的太仓,这就是元代航海家朱清、张宣、殷明略。他们探索海上漕运最佳航线的壮举,很能说明太仓所具有的航海探险精神。朱清等在发展海上航运过程中,为了寻找经济、安全的最佳航线,以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从1282年到1293年的12年内,对已开辟的航线作了两次重大改进,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在航海事业上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这种
历史的航行——太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