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前准备,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上注重教师讲、学生听,再加上过重的课外负担,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将传统的教师用教材教学生的教学理论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用教材作为媒介进行教学。教师已由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虽然教学观念在转变,但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课前准备”不够重视。学生在课前几乎不做准备,这就使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被动地听课,没有重点地听课,也就很难使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去年,我市推广“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高效教学模式,将重视课前准备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因素,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让学生做到有备而来,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课前准备的意义
有效的课前课前准备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准备过程中,它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学生会独立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紧握
“讲练结合”的法宝,批阅如山,学生成绩却不如人意。孜孜以求课堂教学的精彩生动,不遗余力,学生课堂表现仍是云里雾里,一片茫然。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跟缺乏课前准备有关。课前准备是课堂学习的准备,课前准备抓得好,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相反,如果课前准备抓得不好,就会学得被动,课堂效率就低。经过一年的导学教学,笔者对如何指导学生课前准备有了一些体会,课前准备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课前精编导学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课前准备不作要求,或只是提出笼统的要求,没有问题导引,大部分学生就像看小说一样粗略地浏览一遍,再加上课堂中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一般也不加关注,所以学生的课前准备几乎没有什么效果。为了提高学生课前准备的实效性,教师可以把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若干思考问题提前呈现给学生。课前编制具有导学、导思功能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
导学问题是教师根据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把要学内容问题化。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引领性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内容、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自学、思考。所以教师在导学问题的设计中要按教学程序进行编排,问题设计切口要小,要注意层层推进。
导学问题的设计要突出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整理,从而为建构知识做好准备。
三、课前准备任务分层次布置
由于平时学生学习的课程较多,时间的安排紧凑,每天的作业任务很多,学生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将课前准备做得面面俱到,所以教师设计课前准备问题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将课前准备任务合理分配给各个层次的学生。教师分配的课前准备任务对每一位同学来说都是充分的。学生可根据教师的任务进行有的放矢的课前准备,大部分的课前准备任务对学困生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在布置课前准备作业时有意识地降低难度。布置部分适合于这些学生的练习,以激起他们的课前准备兴趣,找自己的困惑,从而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而对于那些语文学习成绩优秀的
重视课前准备,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