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摘要根据比较优势在区域种植业应用的原理,先以江西省为高一级区域,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为低一级区域测算比较优势,进而以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为高一级区域将区域内所包含的29个县市(区)为低一级单元测算29个县市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均选择了11种主要农作物分别计算其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以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的结果可为各县市发展种植业过程中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合理的种植业区划,为种植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关键词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种植业;比较优势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以下简称“湖区”)包括环鄱阳湖的南昌(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湾里区、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和进贤县)、九江(浔阳区、庐山区、九江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和永修县)、宜春(丰城市、高安市、樟树市和奉新县)、抚州(临川区和东乡县)、上饶(鄱阳县、余干县和万年县)、景德镇(乐平市)、鹰潭(余江县)等7个设区市的29个县市(区)。(2004年),%,,;,是江西省乃至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禽、畜、水产等农产品生产基地。2004年全区29个县(市、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江西省均)。作为江西省最大的一个农业区,该地区农业的发展对本区域乃至江西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种植业的市场化趋势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根据区域内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特征、技术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状况对区域内种植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种植业结构已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发挥该地区种植业比较优势,进行合理的种植业区划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 1比较优势及其测算方法比较优势是同区际贸易、区域产业布局密切相关的概念。比较优势的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则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形成了比较优势理论,并将绝对优势作为比较优势的一个特例。而赫克歇尔和俄-林进一步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总结成禀赋比较优势说,或简称为HO定理,以后还有很多学者对比较优势进行了研究。就比较优势理论和方法应用在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上而言,由于地区之间在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技术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不同区域种植业生产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依据以上理论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种植业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如果按照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即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种植业产品,才能够提高各自的生产率,并且在市场交换中获得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对比较优势的测定有很多计量方法和模型,例如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净出口指数法、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等等。每一种计量方法都有其相应的应用范围。本次研究的对象是江西省的一定区域,根据模型计量方法的适用性,选择了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作为比较优势测定的模型。综合比较优势指数适合于在一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之间某种农产品或同一区域内不同农产品之间比较优势的衡量和比较[3]。区域农作物的比较优势是农业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及区位条件、科学技术、种植制度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地区一种作物的单产水平是当地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各种物质投入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综合表现;而一种作物的生产规模,即种植面积,则是劳动与物质可投入能力、市场需求、种植制度、政策支持以及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单产水平与种植规模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作物生产综合体,则是农业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和区位条件、科学技术、种植制度、政策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综合作用的结果。为此,可以以作物单产和种植规模作为区域农作物比较优势测定指标的关键因子,建立3个比较优势测定指标,即效率优势指数(EfficiencyAdvantageIndices,EAI)、规模优势指数(ScaleAdvantageIndices,SAI)和综合优势指数(AggregatedAdvantageIndices,AAI)。就湖区的29个县市(区)而言,虽然属于江西省一级农业综合区――赣北鄱阳湖平原粮、棉、油、畜、水产区[4];但是各个县市在农业生产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条件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种植业的发展程度上也存在着差异,各县市在不同作物生产上的效率
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