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否定句、否定词以及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做否定句,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词。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也可以是代词如“莫”。①朽木不可雕也。(论语·公冶长)②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④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⑤王斗曰:“否。……”(战国策·齐策四)⑥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⑦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⑧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在古代汉语中,否定句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主要有“不”“毋”“未”“莫”四个词。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句法。下面我们分成两组来讲:1、动词前面有“不”“未”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它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如:①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在“不吾知也。”这个句子中,“不吾知”就是“不知吾”。因为这是个否定句,动词“知”的宾语“我”是代词,按照上述规律,“我”字放在“思”的前面。②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庄子·知北游)在这个例子里,“欲告我”是肯定的,宾语“我”虽是代词,也放在动词“告”的后面;“不我告”是否定的,宾语“我”是代词,就放在动词“告”的前面。③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在这个例子里,“盖有之矣”的“之”字是代词,指代上文的“力不足者”,它充当动词“有”的宾语,因为这句不是否定句,所以放在动词“有”的后面。而“我未之见也”的“之”字也是代词,并且也是指代上文的“力不足者”的,它充当动词“见”的宾语,因为这句是否定句,所以就放在动词“见”的前面。④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这是一个以“毋”为否定词的例子。前一个“吾”做介词“以”的宾语,由于是在肯定句,所以“吾”要放在介词宾语的后面。后面的也是做“吾”做介词“以”的宾语,因为是用在否定句中,所以就放在介词“以”的前面。2、以无指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前面。什么叫无指代词呢?古代汉语有“莫”和“无”等字,当它们在句中分别充当主语的时候,意思是“没有人”或“没有东西”等等,这种用法的“莫”和“无”,我们叫它无指代词。如:①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上)例中的“莫不仁”、“莫不义”意思就是“没有人不仁”、“没有人不义”。②(臣)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高祖本纪)例中的“无如季相”意思就是“没有人赶得上你刘季的相貌。”这种用法的“莫”和“无”都是无指代词。这类否定句,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③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进谏不被接受,那么就没有人再接替你继续进谏了”。它是以无指代词“莫”作主语的否定句,动词“继”的宾语是代词“之”,所以放在动词“继”的前面。上古时期“莫”字有时也用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这时的代词宾语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④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左传·昭公二十年)例中的“莫”的用法相当于“不”,代词宾语“之”,也要放在动词“奔”的前面。有人把上面所举的这类句子叫做倒装句,那是不对的。在上古汉语里,这是最正常的结构。但是,古
古汉语通论(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