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致家长和老师
——关于成功
在词典中,“成功”是一个平平淡淡的词,但在现实生活中,“成功”
无疑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崇尚成功的时代。
随意浏览一份报纸,就会看到那些成功者的故事;隔段日子再走进一家
书店,就会发现名人传记类的读物又换上了新的面孔;回到家里打开电视机,
就会与“浓缩人生精华”的《东方之子》咫尺相处。于是,成功的偶像成为
人们膜拜的对象,对于成功的渴望便构成一种集体性情结。
“同样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小霸王”,这是影视明星成龙为小霸王学
习机作广告时用的一句台词。成龙的广告效应,使小霸王学习机的月销售额
曾奇迹般地达到了亿元人民币。这条一流广告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紧紧
地抓住了望子成龙的父母心。
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的一项调查,在问及当今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
时,子女教育被列在首位。而同时,被调查的对象中,高达%的人竟然回
答,只要子女能够上大学,自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中国传统的“望子成龙
“思想,在年轻一代的父母身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现与强化。他们把对子
女的高期望值纳入自己的人生目标,将自己年少时未能实现的美好愿望寄托
在孩子身上。
孩子尚未出生,按照“零岁方案”,胎教已开始了;孩子上学了,父母
们不惜重金,四处求人,把他们送到重点学校;双休日已名存实亡,还得送
他们上各类辅导班补习班。成材!升学!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能够“出人头地”。
在笔者供职的单位,每逢星期六,便有成群结队的家长,拎着换洗过的衣被,
提着装着鸡汤、排骨汤的保温桶,乘车到公里外的襄樊五中,去看望在那
里上重点高中的孩子们。三年间,风雨无阻,无怨无悔,真是可怜天下父母
心!
年,《中国青年》杂志特别策划了一期《救救今天的年轻父母》。
在《子女成材路上的“殉道者”》一文中,我们目睹了来自“陪读村”的采
访报告:从年代至今,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入北京音乐学院附中、附小的学
生的家长们,纷纷在音乐学院东门外的一片杂乱不堪的居民区中赁屋而居,
以便就近照顾他们的孩子。那些年轻的父母,绝大多数是辞职而来的,其中,
有的是省电台的节目主持人,有的是部队文工团的军官,他们不惜牺牲自己
的大好时光,来换取儿女的成材。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家吕思清,就出自这个
“村”,他的父亲陪伴了他整整年。刚到北京时,这位父亲满头乌发,身
板挺拔,离开北京时却双鬓斑白,老眼昏花,背驼腰弯,这辛酸的一幕实在
让人心颤。然而,能够像吕思清那样取得骄人成绩的,毕竟是凤毛麟角。音
乐学院附中陈南岗校长坦率地说,一些学生的才能根本不在音乐上,可家长
非让他学不可,你跟他说破了嘴都不行,到最后是什么结果?高不成低不就。
我们已不忍心去问那些含辛茹苦的家长,认为自己所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
他们的负担已经够沉重了。
《中国青年》接着连续四期开辟版面,就“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一题
展开讨论。全国各地的读者对此反响强烈,短短数日,近千封来信来稿从不
同侧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集中起来有两点:中国的父母是当今世界上最苦
最累的父母,中国的父母应该尽快从子女教育的重压中解脱出来,父母身体
力行的奋斗和创造才是对子女成材最好的教育;造成当今中国父母最苦最累
的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如果不从根本上改革教育的现状,中国年轻的
父母们以及他们的子女就不可能从苦与累中解脱出来。读者强烈呼吁政府和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
“应试教育”即所谓的“选拔教育”,换句话说,是一种“淘汰教育”,
升学考试是它的唯一目的,它只面向少数学生,又违背了学生发展的规律,
结果造成学生的片面、畸形发展。而素质教育则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
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使他们在知识和能力、身体与心理、人格与品
德等各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里有教
育观念的转变,有课程设置的转变,有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进,特别是
要有测试方法与评价方法的改进,迈出的每一步,都将是艰难的,而又是必
然的。全国十杰中青年教师、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在“成功教育”的探索与
实践中,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所谓“成功教育”即主张人人都可以成功的
一种教育模式,在教师确立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的前提下,通过
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最后逐步达到自己成功。其核心是通过
反复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并为学生的社会成功做好准备。
“成
【管理教学类】素质教育文库成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