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1368年立国,至公元1644年灭亡,前后延续276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寒微,写就了一个从贫苦的放牛娃到一国之君的传奇故事,在定都南京后的国家建设方面采取诸多新政,以“治隆唐宋”而彪炳史册。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地处南京钟山南麓。建于大明初期的这座陵墓,展现出朱元璋宏大的帝王气魄和独特的陵寝建造理念,其陵寝制度承前启后,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明孝陵堪称明清皇家第一陵。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背依钟山环境优美而著名于世,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其顶部已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碑文由朱棣亲撰,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其中段为石象路,这段路上相向排列着12对石兽,分别是狮、骆驼、象和马等6种,每种两对,姿态是一对伏,一对立。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势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文臣武将,有些已经损坏。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门上写着“明孝陵”三字。门外东侧立有一个石刻告示,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宰牲亭和具服殿,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现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内供奉朱元璋画像。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桥北是一座方城,是明孝陵最后的一重建筑。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1961年,明孝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在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成员。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其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并将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状为了全面展示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及其所代表的明文化,2009年2月明孝陵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明孝陵博物馆新馆建筑由原南京手表厂旧厂房改造而成,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由《大明孝陵》主题展厅、《观朴明式家具艺术馆》、360度环幕影院、文化书吧、文化产品超市、临时展厅、大明生活馆(含明代织锦馆、洪武大明贡茶茶艺馆)等部分组成,旨在从多种角度,采用多种行式向世人诉说明太祖朱元璋的传奇人生,展现明孝陵的独特文化魅力,阐释明文化的深厚内涵。,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从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但不难发现在开发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和急功近利等短期行为。,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南京目前众多的文化旅游景点,管理分散,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绝大多数景点是国有所有制,体制单一。管理上“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单个景区往往难以成为对游客具有长期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尽管针对许多景点的开发和管理均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政策或规划,但是由于缺乏权威的统一管理和整体经营策划,造成各景区各自为政,独立作战,不能形成合力和整体优势。“博爱之都”作为城市旅游形象,表达了“宽容”“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和南京人热情好客的民风民情。但目前,这一旅游形象的内涵宣传和所传达的信息还不够鲜明突出。,吸引力不够长期以来,南京始终抱着中山陵、夫子庙、总统府等“老三件”一用再用,实行高强度开发,导致其他能彰显南京风貌、展示特色的旅游新亮点和新品牌很少补充进来。发展前景南京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资源价值高。明孝陵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寝之一,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今后的发展中,应该不断地更新理念,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整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推出更多的文化旅游品牌线路,实现南京市旅游业的
明孝陵旅游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