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经济的
迅速增长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正在改变着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态
环境结构。在地区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省区市之间特别是东西部和南北部
的地带性差距正在拉大;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区域性矛盾愈加突出。在这种
趋势下,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政策和措施问题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区
域发展问题已成为中国跨世纪发展中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自年下半年起,中央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至年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与此相应的,中国各地区在实
施中央调控方针、实现地区经济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方面出台了众多的
政策和措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与不同程度的效果。
今年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强调“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若干相当长
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
越的历史阶段”。同时还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和产业结
构特征,“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
距的历史过程”。这是考察中国区域发展问题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过程中,区域发展政策已经成为各地区政府
工作决策的核心。决策的科学化直接关系到区域发展的大局和在区域发展竞
争中的成败。为了区域发展决策的需要,各级政府需要把握全国发展的总态
势,本地区实施的政策及其效果,相邻区域发展的基础、政策、结构的优势
与缺陷等。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确定本区域的发展战略思路、产业重点、
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作出关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吸引资金、开辟原料来
源和产品市场的竞争决策。
区域开发和区域发展问题在受到各级政府重视的同时,也成为地理学、
经济学、区域科学等学科愈来愈重要的研究对象,成为高等学校教学和对全
社会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课题。多年来,已有不少关于区域发展方面的专门
著作问世,但多数是专题性的或理论性的,缺乏对中国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区
域发展政策和实施效果的系统阐述,更没有提供这方面的系统资料和数据。
随着中国经济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走向国际市场,许多国家的政府人士、企
业界和学术界也愈来愈关注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和实施结果。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适应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而
问世的:
适应政府关于区域发展决策科学化的客观要求,为决策提供信息和政
策建议。在区域发展这个“热点”问题上持续、系统地提供科学咨询;
为从事区域开发、区域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的
机构、人士提供关于中国区域发展的系统信息和分析结论;
为关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关注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和投资环
境的国外政府人士、企业界、学术界提供感兴趣的地区政策和发展信息,并
以此发展与境外的学术交流。
我们计划每~ 年出版一本《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在年出版《
世纪年代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二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体。在分析和编写过程
中,我们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
客观刻画和反映区域发展的状态及其变化,诊断存在的问题。其中,
突出了对区域政策的跟踪与评价。按“政策—行动—效果”的思路进行分析,
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对全国及各地区有关区域发展政策及实施效果进行有褒
有贬的阐述。
“九五”计划开始,国家更加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实施一些有利
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提倡地区经济要合理分
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即确立了地区协调发展的目标模式。因此,我们
加强了对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地区经济合作、沿海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的带
动作用、扶贫、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方面的探讨。
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现代化建
设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中国的资源正在加速消耗,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人口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必然的选择。也是中国
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区域层次上按照可持
续发展的原则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发展目标、产业结构政策、资源利用方式和
生态环境政策是实施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本报告加强了对全国
及各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方面的分析。
本报告是我们计划编制的《中国区域发展报告》的第一本,重点是对
~ 年的中国区域发展状态及政策效果进行跟踪。但为了给读者以中
国区域发展状态的演化轨迹和中国有关政策的变化及实施效果的总体印象,
我们用了一部分篇幅叙述了第八个五年计划(~ 年)以来的发展概
况,对某些领域的问题和政策变化甚
【管理教学类】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