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世纪更迭,千年之交,世界在变,教育在变,高考也在变。这种“变”,
不是寻常意义上的变化,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年考生,是二十世纪最后一届考生;下届考生,又将是新世纪的第
一届考生。明天的考生,也就是两届跨世纪考生和他们的弟弟妹妹们,无论
是中学学习,还是参加高考,都将直面深刻变革的大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一体化,日益加深的国际间的经济
竞争与合作,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的调整,将加速职业岗位与职业技术的变
化更新;科学技术革命,尤其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周期的缩短,对人们
知识、技能更新的要求大大提高;信息以及交通、通讯、大众传媒手段的普
及,电脑、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
式、学习方式、社会工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文化、
思想、道德、法制的发展交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改变着
就业选择机制,人才的需求受到人才市场、劳动市场的调节和制约,等等。
总之,对未来的世纪,当人们还没有充分思想准备的时候,中国人就会生活
在一个复杂多变,异彩纷呈,道是无情却有情,常常与失望相伴又充满无限
希望,极富挑战性的世界里。外部环境的变化,强有力地催动着教育,特别
是与市场经济、人才市场、高科技直接相关的高等教育的观念、体制、专业
设置、教学方式等的深层次变革;高考招生和考试制度的改革也必然加大步
伐和力度。
对于这些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变革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考生、家长、老
师是否都清楚?即或清楚了,又如何面对?现在的状况是,许多考生和家长,
一到高三就心急如焚,急切地想知道:怎样复习才能更快地提高学习成绩?
怎样才能以最好的成绩通过高考?怎样填报志愿?什么专业好?哪些大
学比较好?什么样的大学和专业最适合自己?怎样才能考上大学?怎样
才能考上好大学、好专业?现在“热”的专业,出了大学门还“热”吗?
怎样在大学毕业后,能找到理想的职业?怎样选择报考的院校、专业,
将来才更有发展前途,有更大的作为?如果落榜,怎么办?选择什么样
的出路最好?⋯⋯。他们想尽快找到答案,但由于信息不灵,认识有偏差,
或者把握不住规律,经常“枉费心机”,找不到明确答案,或者找错答案。
因此,他们困惑、迷茫、焦虑不安、心烦意乱,甚至发生恐惧。特别是教育
和世界的变化,似乎使高考更加扑朔迷离。他们想获取更多的信息,但苦于
精力有限,而无法做到;或者花了很多时间,得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印象;
有的根本不知道应该及时掌握什么信息。而有时,由于信息封闭,又会丧失
许多机遇。家长、老师在指导考生时,有的因经验不足或思想方法陈旧,缺
乏说服力;有的因指导思想不正确,教育不得法,造成失误和不应的损失。
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教师,都迫切需要得到上述各方面的具体帮助或指
导。
我们编著《明天怎样考大学》一书的目的,正是为了给各类考生(学
习基础、志趣爱好、家庭经济状况及不同背景)以及家长、教师,全方
位、集中地提供有关高考的各种最新、最重要的、有权威性的、有分析、
有提示、有较强直观性的信息;提供思考、判断、决策的可靠依据和带
有启发性、前瞻性的开阔思路;提供复习、备考、应考的正确指导思想、
规律、途径、方法、措施以及往届考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具有很强的
可操作性。
实用性、指导性、科学性,是本书的特点,也是我们编著过程中坚持的
三项原则。我们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学生成功通过高考的良师益友,成为教师、
家长成功地指导学生的得力助手和顾问。
本书由杨德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普教研究室主任、原清华大学附中
副校长)主编。参加本书编著的有:王孙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人
文学院副院长)、李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钱民辉(北京大学
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教育学博士)、刘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清华
大学教育研究所研究生潘宇红、孙宏芳以及杨德骥等。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曾得到教育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有关部门
的一些同志的帮助,在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本书参考和引述的文献
资料和有关文件,均为公开发表的;凡未公开发表的讲话、专访和材料,
本书借鉴、引用时,也均已征得本人同意,在此一并致谢,恕不一一列
举。
本书的不足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读者有什么要求或建议,请与编著
者联系。
编著者
年月
明天怎样考上大学
第一章
冲刺前的第一眼光
看准高考新走向
一教育部有关人士谈高考改革
今年,在关于高考改革的热门话题背景下,社会上对高考改革有不少猜
测。
高考要改,究竟怎样改?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或者报刊提
出
【管理教学类】明天怎样考大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