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治未病”谈针灸对中风的预防作用刘奕蕾曹奕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安徽合肥230061关键词治未病针灸中风预防“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内经》中以预防为主的重要学术观点之一。应用针灸“治未病”古来有之,即在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抵御各种致病因子的能力,从而达到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疾病的损害和保健延年的目的。中风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它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因此,预防中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中风预防不仅能降低中风的发病、致残和致死人数,而且能降低与中风有关的医疗费用,减轻社会与家庭的经济负担。笔者仅从针灸“治未病”在预防中风中的作用略陈管见。“未病”与“治未病”的内涵1“未病”的定义简单地说,人群可分为未病和已病两大类。祝恒琛认为:未病是指未被明确诊断为疾病的一类情形,包括健康的,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既不能算作健康也不能归于疾病的人群。金光亮认为:未病有三层含义:其一为未患病的健康状态;其二为邪伏而未发病的状态;其三为疾病进程中邪气将要累及的状态。李爱民】贝0认为:未病的含义包括3个方面:①健康状态;②即将患病,疾病发生的萌芽状态;③病邪虽然已经侵害机体,但尚有未受害之处。总之,我们可以将“发病”前的全部状态均归属于“未病”阶段。显然这个未病阶段实际上不仅包括无病的健康阶段,还包括疾病的早期阶段和隐伏阶段。2“治未病”的定义般认为,“治未病”应有下面三个含义:未病先防,主要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早期治疗,指有发病征兆时马上采取早期治疗的手段;已病防变,指应掌握疾病的传变倾向,预先防治,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和传变。龚建宁认为:“治未病”即①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②发现征兆和早期治疗;③已病防变。姜惟则认为:治未病可概括为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古代的“治未病”理论与现代主张的三级预防的概念十分相似。现代的三级预防概念和任务是:一级预防,其目的为防止疾病的发生,应采取增进健康和特殊防护的两方面措施;二级预防,即临床前期预防,其目的为预防疾病的发展,应采取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两方面措施;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其目的为减少痛苦,延长寿命,应采取防止并发症发生、防止病残和促进康复两方面措施。综上所论,治未病即通过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以预防疾病发生,早期诊治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及恶化,协调整体,增强正气的祛邪、抗病、康复能力。3中医“治未病”的溯源“治未病”思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发展于秦汉时期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经过历代医家充实提高而渐成体系。在《黄帝内经·素问》第2篇《四气凋神大论》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u-《难经》进一步拓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概念,提出了“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传之予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所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的认识,明确显示出既病防变的思想。张仲景发展了《黄帝内经》以来的相关思想,在《
从“治未病”谈针灸对中风的预防作用.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