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熹的自由教育思想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自由教育为己之学克己复礼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朱熹的教育思想,发掘朱熹教育思想中的自由因子,来突出朱熹的自由教育思想。
卢梭曾经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追求自由是人的本性,一贯如此。自由是人的本性,教育又使人成为人,所以教育更需要自由。自由教育就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人格自由,唤起潜藏在人们心底的道德,它的目标就是如何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虽然把“自由”与教育结合起来的“自由教育”这个概念虽然来自于西方,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其实也是有其自由精神的,而蕴含文化传统的中国古代教育也应该有其自由的特质。让我们截取一个断面,通过对影响深远的朱熹教育思想的研究,来挖掘其中蕴含的自由教育思想。
一、为己之学——自由教育的目标
朱熹教育思想的根本目标是
“为己之学”,与自由教育追求人的自我发展类似。这句话出自于孔子的《论语·宪问》,强调为学为己,而不在希求别人的称赞。朱熹的父亲在朱熹早年就把这个目标教给朱熹,认为它与认知自己、尽一己所能以实践自我有相等的价值。这个目标于是成为朱熹出仕为官及居家为学的指导原则。
朱熹十八岁便通过科举取得进士,从当时的标准看来,他已经荣获时下学者所能获取的最高荣誉。朱熹经常勉励诸生说:“学者所以为己。”他还惋惜说:“今之世,父所以诏其子,兄所以勉其弟,师所以教其弟子,之所以学,舍科举之业,则无为也。”因此他规劝学生们应该学古人“学以为己”,而不应该“学以为人”,意思是要他们立志了解自己,充实自己,而不应该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朱熹认为,教育学生真正“为己之学”,就要做到“明人伦”,做“仁人”、“圣贤”。教育学生首先就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而并非只是为学得书面的知识,做些华丽的文章,用以沽名钓誉,争权夺利。
在朱熹与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第二卷《问学》中,引用了程颐论孔子“为己之学”这句话的说法:“‘古之学者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今之学者为人’,欲见知于人也”。“为己之学”在这里其实可以解释为:一个人应该自己找寻其道,好得到内心深刻的满足,得以解放内心。另外,朱熹在《论语精义》中也引述其他宋人的说法,解释“为己”为“自信之己”,“正心诚意”。他认为“为己”不仅为自爱之学,而实际上是以修己为开端,并推以及人。而成全自我不只是追求私己的满足,也是在于成全了别人。
朱熹在玉山书院讲学的讲义后来成为他教育哲学最成熟、最正确的说明。他说:
“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书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于齐家、治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朱熹认为“为己之学”是学问的终始,自始自终他总是主张这种精神的,只有道德的“学问”才真正可以取代应付科举的浮夸功夫,真正提高人的自身。
二、克己复礼——自由教育的要求
就正面而言,“己”是为学的目的,而“礼”则是用来代表节制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客观规矩。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只有相对的自由,我们追求的自由是心灵上的,我们应该在公众的群利或社会的益处的前提下克制自己的私欲。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克
浅析朱熹的自由教育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