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者吴勇超 2011年8月8日,在市中区广播电视总台的演播大厅里,一位身着红裙、相貌秀丽的少女款款走上台,她温文尔雅,落落大方,眉宇间还不时显露出女孩的俏皮。然而接下来一首唢呐独奏曲《一枝花》却使在场的每一位听众无不感到震惊,那时而温婉含蓄的低吟、时而如泣如诉的咏叹、时而激昂奔放的宣泄,无论是跌宕有致的旋律,还是柔中带刚的激情,都使人无法相信这竟是从一位刚满二十岁的少女口中吹奏出来的。 而就在不久前的广州,同样是这位女孩,同样是这首《一枝花》,让包括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专家组成的评审团纷纷为之倾倒,最终使她成功地站到中国国际器乐大赛唢呐演奏金奖的领奖台上。 她,就是被称为“唢呐才女”的济宁女孩刘雯雯。 而她的父亲和母亲,也是我省知名的唢呐演奏演员。 在一个风清日丽的夏日,我推开了这扇为济宁人赢得荣誉的“唢呐之家”的大门,去聆听刘雯雯从一个羞涩的“邻家女孩”到令人称羡的“唢呐才女”的成长故事,去探究她们一家在中国传统民乐领域集美于内、意达于外的至臻境界。家学渊源 运河两岸人杰地灵的古任城,勤劳朴实的济宁人,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化财富,唢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有着二百多年传承历史的“小铜唢呐”,在我国民族器乐界可谓是声名远播。 刘雯雯的父亲刘宝斌是济宁“小铜唢呐”的第七代传人,他是济宁市歌舞团的独奏演员,从小与唢呐结缘,大半生的经历与唢呐息息相关。刘宝斌自幼师承他的父亲刘金河,得其真传,成为刘氏“小铜唢呐”的主要传承者。1993年,刘宝斌又拜中国唢呐大家任同祥为师,加上他多年来潜心专研,不断发展完善小铜唢呐的演奏技艺,其演奏水平已至炉火纯青。 同样出身“唢呐世家”的刘雯雯之母刘红梅,在唢呐吹奏清一色都是男子的时代,凭借一手唢呐“咔戏”的绝活,在这个领域也称得上巾帼不让须眉。 出身于这样的“唢呐之家”,仿佛刘雯雯的骨髓里都凝聚着唢呐的艺术因子。正当刘宝斌摒弃了“传男不传女”的封建家规,准备大展身手将他的唢呐技艺倾囊传授给女儿时,却遇到了“遭冷落”的尴尬。 经常在歌舞团演出的舞台下观看演员表演的刘雯雯,萌发了学习舞蹈的念头。“我不想吹唢呐,就想学舞蹈!”一向处世淡然的刘宝斌不忍拂其意,便答应女儿学跳舞,这一学就是六年,最终由于身体不适才作罢。 最终把刘雯雯引上唢呐之路的还是任同祥。提起任同祥那是大名鼎鼎,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唢呐演奏家,他创编并演奏的《百鸟朝凤》、《一枝花》、《抬花轿》、《庆丰收》等许多唢呐名曲被广大听众所追捧。任同祥既是刘宝斌夫妇共同的老师,也是他们两个喜结情缘的月下老人,因此,任同祥与刘家有着特殊的渊源。 看着聪明可爱的刘雯雯,任同祥说不出的喜欢。他将一支特制的“软哨”小唢呐交到刘雯雯手里,抚摸着她的头,对年幼的雯雯充满了期待。 自从选择了唢呐,小雯雯便一头扎到一首首曲目里,耳濡目染,朝日浸润。“百曲好唱,唢呐难吹”,唢呐虽然是发源于乡间田野的“草根”艺术,但要学会吹奏却极为不易,按孔、嘴型、指法、音阶、哨片、气息、循环换气······每一项基本功都要扎实才能灵活吹奏,学习过程很磨人意志。由于雯雯年纪小,手指不够长,按孔训练经常顾此失彼,并且女孩子气息较弱,吹奏十分费力。刘宝斌夫妇悉心指导,想尽办法练习雯雯的手指灵活度,锻炼她的肺活量,经常在清晨就带着年幼的雯雯到植物园练习吹
初出茅庐的“唢呐才女”(吴勇超)(201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