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布与形成条件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三、亚类划分及其特征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五、合理利用暗棕壤是在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和针叶与阔叶混交林植被条件下发育形成的。暗棕壤也称暗棕色森林土。属于淋溶型土壤。直到1960年经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才正式确定暗棕色森林土为暗棕壤。暗棕壤分布很广,向北过渡为棕色针叶林土,向南过渡为棕壤。其分布范围北起黑龙江东到乌苏里江,西起大兴安岭中部,南到辽宁省的铁岭、清源一带。具体分布与大兴安岭东坡海拔800m以下,小兴安岭海拔900m以下,完达山脉和长白山海拔1100m以下。暗棕壤是东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森林土壤之一。因气候湿润,植物种类繁多,共有2000余种。针叶树种主要有红松、沙松、鱼鳞云杉和红皮冷杉等阴性和半阴性树种。落叶阔叶树种主要有白桦、黑桦、枫桦、春榆、黄菠萝及水曲柳等。常见的灌木有毛榛子、刺五加、卫茅和丁香等植物。常见的草本植物有木贼、轮叶百合、银线草等。(一)气候由于特定的地域分布,常伴有特殊的成分条件。年平均气温为-1~5℃之间,年≥10℃积温2000~3000℃,土壤冻结深度为1~2,最深可达3m,冻结时间为120~200天。甚至有些地区季节性冻层特别明显。年降雨量600~1100mm,无霜期115~135天,属温带湿润气候区。(二)植被自然植被主要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因气候湿润,植物种类繁多,共有2000余种。(三)地形和母质该区的地形主要为山区。母质大都是花岗岩、安山岩、玄武岩的风化物,也有少量的第四纪黄土性沉积物。成土条件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质(一)形成过程腐殖质积累盐基与粘粒淋溶过程假灰化作用(二)剖面形态特征(二)剖面形态特征O层:一般4~5cm,主要有针阔乔木、灌木的枯枝落叶和草本植物残体组成,有大量的白色真菌菌丝体。Ah层:厚度8~15cm,平均10cm左右,棕灰色,团粒状或碎屑状结构,根系大量且多为草本植物根系,有蚯蚓蚂蚁聚居。AB层:过渡层,厚度不等,一般大小20cm,灰棕色,与Ah层相比较为紧实。Bt层:粘粒、铁的淀积层,厚度30~40cm,棕色,质地粘重,紧实,块状结构,在结构体表面有不明显的铁锰胶膜。C层:棕灰色母质,石砾表面可见铁锰胶膜。(三)基本理化性质拥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腐殖质层)阳离子交换量25~35cmol/kg,盐基饱和度60%~80%,随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与盐基饱和度有关的pH值亦有大致相同的变化规律,,。土体中铁、粘粒有明显的淋溶淀积,而铝的移动不明显。土壤水分状况终年处于湿润状态,季节变化不明显。暗棕壤大多为壤质,从表层子向下石砾含量逐渐增多,粘粒在B层有所增加,但与暗棕壤相比不明显。
暗棕壤优质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