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2、过程与方法: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本文比喻的妙处何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教学重点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教学准备多媒体、学生课下分组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实物投影文字稿。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张清华园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读录音1、提问:在上节课的阅读中,我们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近了清华园中的月下荷塘。而散文的优美的韵味应怎样更好地来品味呢?回答:通过朗读来体会。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中的写景重点段落四、五、六3节。二、质疑1、提问:在朗读中,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样的特点?回答:一种朦胧的美。2、点拨:很好。那大家读过几遍后,有没有想过文中的朦胧感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大家预习过课文,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现在可以提出来。回答1:作者的笔下景物的朦胧美与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联系,因为情景是相交融的。回答2:这篇散文除了写景很美外,有些语句不太明白。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白天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三、资料交流:1、提问:我们仔细读读这些语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大家是否想过为何不理解呢?这些语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们对写作背景不了解。大家课下已经分组查找了资料,现在根据大家在网上查找的资料,体会一下这些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和结论?(大家集体交流讨论)(由同学上来展示资料)2、讨论:《一封信》“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可以看出作者孤独彷徨和烦闷的心情。《哪里走》“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罢了。”表现作者不满现实,但对革命力量还缺乏认识,看不清前进的方向。3、结论:从朱自清的生平了解到,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一位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自由知识分子,他也有过苦闷彷徨。4、小结:不错,有了这么多资料,可以看出大家不理解的几句话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心情有很大关系,请大家谈谈自己看法。讨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从本文写作背景看,开门见山点明了作者当时的苦闷彷徨的心境。“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结合本段其它语句,作者越是喜爱这片静谧的月下荷塘,也看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的感受。“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点明了作者虽然在月下荷塘中得到了释放,但又不能完全超越现实之外的淡淡的哀愁。(用多媒体把同学们的观点显示在大屏幕上)四、课文解读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1、“弥望”——充满视野,满眼。“田田”——多,连绵不绝。(通过直观优美的荷塘图片来启发引导)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展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