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问题及其完善.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问题及其完善    摘要:摘要:我国文后参考文献著录体系的两大阵营“著录派”和“注释派”对立所导致的混乱局面。让作者、读者和编辑备感困惑。应借鉴新的国际标准ISO690:2010的先进理念,尽快完善我国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关键词:献;著录规则;ISO    关键词:参考文献,著录,问题,及其,完善,摘要,国文,参考文献,著录        摘要:我国文后参考文献著录体系的两大阵营“著录派”和“注释派”对立所导致的混乱局面。让作者、读者和编辑备感困惑。应借鉴新的国际标准ISO690:2010的先进理念,尽快完善我国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关键词:献;著录规则;ISO690:2010;著录派;注释派一、文献著录的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相关国标和规范中对注释和参考文献的区别、对同一文献多次引用等问题的解决,尤其是电子文献的被重视等,在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范化进程中功不可没。但在实践中,目前我国参考文献著录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以及一些权威学术期刊各自对引文注释格式的规定,仍然给著录者造成了莫大的困惑:其一是作者弄不好。实践中,从收到稿件到论著发表,编辑与作者针对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往往要几经反复;同时由于一些期刊各自为政,致使作者常常要为此因刊制宜、“对症下药”。其二是编辑费工夫。一般情况下,编辑规范搞件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工作要占到整个稿件加工工作量的一半左右。而在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组织的编校质量检查中,参考文献著录方面的差错约占到1/3。其三是读者不关心。读者对所读论著中参考文献的要求一般是在需要时能方便地找到即可,相对而言,多而繁杂的项目和符号则无关紧要。这种困惑不仅浪费了编辑和作者大量的智力资源,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信息处理的规范化程度。二、文献著录混乱的原因(一)两大阵营势不两立大致而论,目前我国所通行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体系,以著录方式为依据可分为“著录派”和“注释派”两大阵营。前者以GB/T 771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为核心。自其1987年颁布以来,1993年和1998年《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规范》试行版和修订版相继出台,1999年和2006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初版和修订版相继推行,期间《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辑规范》也于2001年发布。CAJ-CD B/T 1-2006《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修订版)在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方面,综合吸收了前述各标准、规范之精华,可以视为该阵营目前的集大成者。它们顺应社会发展大趋势,力主文后参考文献著录与时代同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尤其是中国知网借力推广成功,已将绝大多数期刊收归旗下。后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办的系列学术期刊为骨干。该院期刊诸如《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和《文学评论》等,坚守传统的注释方式,虽然它们也顾及信息时代大量涌现的电子文献,但却相当程度地保持了“中国特色”。KI的检测显示,该阵营中的各家期刊在参考文献著录方面也处于各自为政局面。其旗下的期刊大都于2000年前后制定了各自对引文(参考文献)注释的范式和规定,尽管内容大同小异,但在细节方面有不少出入。因其基本上由我国传统的文献标注格式发展而来,比较符合国人习惯,尤其受老一辈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肯定,在学术领域也具有重要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问题及其完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1188830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19-11-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