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验:_____________-----------------------日期:“起承转合”是一种经典的诗文写作结构章法的技巧。了解这种章法技巧,有利于我们写诗作文,也有利于我们对诗文结构内容的理解。古典诗歌中的近体诗,特别讲求格律章法,所以,要想更好地理解近体诗、鉴赏近体诗,不可不讲“起承转合”。绝句四句、律诗四联,往往与“起承转合”依次一一对应,虽有例外,也不多见。所谓“起承转合”,一般认为是这样的:起:破题开启全篇,往往有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起句往往以写景为主,也有写情或议论的。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直接以“空山”“晚来秋”点题总起,概写秋天傍晚时山中雨后之景,同时也奠定全诗闲适清幽的基调。承:紧承起句,是对起句的延续、深化、补充或具体阐释。颔联对上一联作进一步的表述,使读者有听下回分解的感觉。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承接首联,继续写傍晚山中雨后之景,也是对首联进行延续和具体补充。“明月”扣住首联“晚”字,“清泉石上流”则是“新雨后”的结果。转:结构和内容的转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情及景、由事及理、由理及事等等思路上的转换,当然同时也是内容上的转换,要求开拓新意。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前两联写景,此联则转向写人物活动,与前两联形成一静一动的相互映衬,让山林不再死寂,为诗歌增添了一份生气和活力。诗境要开阔,意蕴要深厚,转句就必须合理、恰当。特别是在绝句中,一首诗的优劣,往往与转得好不好直接相关。比如传说唐伯虎写的这首诗:“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前两句极其平淡无味,然而第三句一转,写登高远眺之景,诗歌顿时境界开阔,诗味十足。合:合句是全诗的结尾,往往具有收束全篇,点出主旨的作用。在律诗中,合句一般是前三联诗意的最后合成,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大意是“任凭那些春天的花草凋谢枯萎,我这隐居山中的人自可留居”。潜台词是:此时的山中虽然不像春天那样芳草鲜美百花娇艳,却有着春天没有的独特秋景,正是这些动人的秋景让我留恋留居。一二联写景,第三联写人:都是写秋天傍晚时山中的场景。正是看着这样的景象,诗人才生发出留恋山中不愿离去的想法: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这就表现出了作者的情感,点明了诗歌的主旨。在绝句中,结句是承接第三句,又或隐或露地照应前边一二句。合句即第四句“结”,往往是诗的最精彩处,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结句一好,全诗尽活,顿然生辉。结句应如撞钟,馀音袅袅。结句讲求“语绝而意不绝”,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内容上,转和合往往是一承而下,紧紧相连。比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两句即为转合,以议论结尾,点明“悯农”主旨。二、起的方法 1、明起:-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如杜甫之【虢国夫人】开门见山,就是明起。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承主恩——开门见山说 得到皇帝的恩赐,平明骑马入宫门——承主恩的结果,就是可以骑马入宫,无上的荣耀。却嫌
起承转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