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头孢拉定胶囊,每次1-2粒,每日4次。(2)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3)黄连上清片,每次4片,每日3次。(4)穿心莲内脂片,每次4片,每日3次。(1)忍冬藤30克、生甘草10克、煎服每日1剂,连服3-4日。(2)蒲公英、车前草、紫地丁各30克、每日1剂,分3次煎服,连服3-4日。(3)野菊花12克、天葵子10克、丹参15克、泽泻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分2次煎服。(4)大蒜1瓣,蒸馏水10毫升,将大蒜洗净捣烂,取汁与蒸馏水混匀,滴耳,每日数次,1次数滴。本方适用于中耳炎,尤为化脓性中耳炎效果更佳。(1)糖冬瓜30克、鲜九龙吐珠叶13片,用1大碗水煎成半碗,每日1剂,连服5天。本方对慢性中耳炎更佳。(2)薏米18克、金银花12克、柴胡9克、鳖甲15克、红糖适量,将金银花、柴胡、鳖甲煎汤取汁,与另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剂,连服5剂。(1)取蛋黄1枚,放锅(不要用铁锅)内加热翻炒,片刻油出滤出即可,炒时防焦。待冷却后取其油滴耳,每次3滴,每日2次。(2)蚯蚓5条,剖开后洗净,放白糖10克左右,30分钟后用洁净纱布滤出清液滴耳,每次4滴,每日3次。(3)新鲜猪胆汁(或鸡胆汁)50克,冰片5克,滴耳。(4)烂耳散少许,吹入耳内,每日3次。(5)生大蒜2只,丝瓜1只,共捣烂,布包挤汁,滴耳,每次3-4滴,每日3次。(6)胡桃肉捣油加冰片少许,滴入耳内。避免误诊急性期后持续有分泌物出或存在其它症状,可能并发其它疾病,不宜延误,应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以免造成不良后果。不可在公共汽车上及人流中挖耳朵分泌物,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意外损伤。宝宝被动吸烟,会得中耳炎宝宝中耳的咽鼓管发育不完全,较为粗短平直,周围的骨壁很薄,有的部位还有未完全闭合的骨缝,病毒或细菌很容易从这些“暗道”潜入中耳引起炎症。最常见的是患了感冒、鼻炎、扁桃体炎的宝宝,抗病力较弱,“引狼入室”的机会大。但父母的一些“不良”小动作,也会导致中耳炎“袭击”宝宝。主要有以下情形:1、妈妈躺着喂奶,易使少量乳汁流入宝宝耳中;2、久用安慰奶嘴,引发宝宝频繁吸吮,病菌乘机从鼻腔后端潜入咽鼓管;3、擤鼻涕的方法错误,如用两手指捏住宝宝两侧鼻翼,迫使鼻涕向鼻后孔喷出,通过咽鼓管而污染中耳,据临床统计,约1/3患儿因此得中耳炎;4、乱掏宝宝耳朵,损伤了耳道黏膜或鼓膜引发感染,并蔓延到中耳;5、在宝宝面前吸烟,有害物刺激中耳粘膜,粘液分泌增加变稠,造成中耳积液,形成渗出性中耳炎等。常小手抓耳,家长莫大意中耳炎给宝宝带来疼痛、干扰进食、睡眠与活动,还损伤听力,累及宝宝一生,家长务必及早发现以免贻误治疗。宝宝限于语言能力,难以诉说或诉说不清,尤其是1岁以下的婴儿,只有靠家长细心观察。宝宝若出现以下信号,应想到中耳炎:1、哭闹不安,拒绝吃奶,或耳后部红肿,不让家人碰触。2、常用小手抓耳。3、体温升高,烦躁不安,夜间吵闹,难以入睡。4、对电视、收音机的声音、鞭炮声、爸妈的呼唤等反应迟钝,提示有听觉障碍。六个生活细节,预防中耳炎中耳炎是能够预防的,建议家长抓好以下细节:1、严防感冒。据统计,90%的中耳炎祸起感冒。2、护理得当。妈妈喂奶要有一个好体位,包括斜抱位、半卧位或坐位等,切忌躺着喂。生后6个月后要停止使用安慰奶嘴,代之以小布娃娃和小绒狗等玩具。
小儿中耳炎治疗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