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有关西周典型封国的一道经典试题.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有关西周典型封国的一道经典试题宁波市五乡中学陈欢夸原题呈现(2012年浙江文综第13题)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而晋鲁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参考答案】C试题简评这是一道浙江省新课标老高考的文综试题,时隔七年,现在看起来仍余味无穷,本人每届高三的一轮复习,都会把这道题拿出来,甚至在高一新授课上引入,也是非常有价值的。笔者认为,这道试题的优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基于文化常识,显山而不露水。此题干至少涉及到两个文化常识,一是已明确指出的“同姓不婚”这一古代婚姻禁忌;二是“秦晋两国世为婚姻”中所隐射的一个成语典故“秦晋之好”。这些都是高中生需要知晓而教材又不介绍的,虽然此题本意并非是考察这些常识,但这样的“别有用心”非常值得点赞。考察书本知识,细致而不偏冷。如果把西周分封制看做是考点,那么至少可以设置这么几个问题:谁在实施分封?哪些人可以被分封?分封制实施有什么作用和影响?这些问题都属于这个考点的主干知识,而三类分封对象的典型封国则属于次级知识。而燕国、鲁国是姬姓封国,宋国是亲周的商代旧贵族封国,这些都是教材正文明确写道的,考察这个应在情理之中,一点不为过,不像近年来浙江新高考试题所陷入到的死胡同——考察教材边角知识,知识链接、资料卡片、课前提示,插图注释、甚至材料阅读与思考。基于逻辑分析,识记但不死记。此题组合选项的妙处在于有点像数学的证明题,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因为同姓不婚,而秦晋世婚,所以秦晋不同姓;因为同姓不婚,而晋鲁不可通婚,所以晋鲁同姓;而结合所学已知鲁国为姬姓,所以晋国也为姬姓(①正确),秦国不姓姬。又结合所学已知燕国为姬姓,宋国不是姬姓,故根据同姓不婚原则,故②错误,③④正确。第四,有拓展空间,是考题亦是极好的课程资源。若是在复习阶段,在讲完此题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先秦、两汉时期有关“同姓不婚”的原则会被严格实施,甚至上升为法律?有一种观点是人为基于古人朴素的优生观念,以战国时代崔杼“同姓不婚,其生不蕃”的论点最为著名。但是有一个现象不能忽视,那就是对于母系内部近亲结婚并无明确禁忌,比如表亲通婚虽为异姓,但危害仍是显著存在的,可见这一说法多少带有“以今代古”的色彩。于是,学者们比较倾向于同姓不婚是出于联盟的需要,或者出于道德伦理的需要(视同姓成婚为乱伦)。后两种观点,我更倾向于前者——出于政治上联盟的需要。因为在父系社会,禁止同姓结婚,在客观上能促进异性之间的联姻,比如秦晋之好典故由来,最初就是秦穆公为求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而若回到西周时代的分封,姬姓封国与异姓封国贵族间的通婚显然有利于西周统治的稳定和疆域的拓展,这就又照应到了书本上的结论。同类试题例题1:春秋时期,宋楚两军对垒,宋军不乘时出击而大败。国人归咎于宋襄公,襄公辩称:“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其中“亡国”的“国”指()

有关西周典型封国的一道经典试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