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验: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趣味哲学 趣味哲学 编者:袁国正 巫晓燕 课程设计方案课程目的:这是一所省重点高中,由于学习竞争激烈、压力较大,学生与外界新生事物接触的机会较少,缺乏与社会沟通的渠道,知识面比较狭窄,社会实践少,阅历不够丰富,实践经验较贫乏,就哲学这门课来说,高中是第一次接触,同学们涉及的资料较少,且那些哲理比较晦涩难懂,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对哲学学科的兴趣,加强和巩固学生的哲学功底,特意开设了一门选修课——趣味哲学。课程特点:这门选修课以一个“趣”字为线索,贯穿于这个课程之中,这个“趣味”融哲人天趣、哲学奇趣、哲理谐趣、哲思妙趣四趣为一体,相互渗透,使一门高深莫测、铭言晦涩并且枯燥无味的哲学学问趣味化,把艰深的术语和过分专业化的表达方式通过典故、寓言、诗词、故事等形式使其通俗易懂化,就像《庄子》一样,历来的读书人,没有不喜欢《庄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哲学浅显,而是因为庄子的哲学尤其是一些精深的佛理,有不少是用寓言来说明的,使人们对一个故事有所感悟。哲学也类似,虽不能如《庄子》那样妙趣横生,但也不能准备板着面孔给学生讲原理。所以,本课程将突破往昔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主要通过一些寓言、故事趣闻的形式,希望能使同学们对哲学的趣味有所领略,能提高同学们对哲学的兴趣,加深和巩固对哲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并学以致用。适合对象:高中阶段各个年级。对高一的学生来说,选这门课有利于为哲学课程奠定基础,培养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对高二的学生来说,有利于开阔他们在哲学的知识面,促进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高三的学生来说,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哲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内容进度:主要有六大方面的内容:1,第一讲 听故事,体趣味,明哲理; (4课时)2,第二讲 讲笑话,辨哲理; (2课时)3,第三讲 读寓言,思哲理; (2课时)4,第四讲 诵谚语典故,悟哲学道理 (2课时) 5,第五讲 赏古诗,析哲理 (3课时)6,小结 哲学学习歌 (1课时) 教学方法:采用10字教学法,即读书——议论——讲解——练习——总结,这个教学模式的提出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精神。1. 读书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在阅读前先给学生提出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学。让学生来了解和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2. 议论学生通过阅读,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程度,为老师接下来的讲解提供参考。3. 讲解针对学生在读书时或者在议论时发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通过典故、寓言、趣闻轶事的形式来阐述其中的哲理,在获得理趣之余又能享受情趣之乐,使学生找到获得知识的背景意向、途径和方法。若有不同看法者,允许反驳,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真正做到教学相长。4. 练习通过练习来巩固和发展知识,主要通过口头提问和书面练习来体现,课后提供一些相关的问题去组织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每个专题之后,还会举行一个小小的辩论。这不但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在愉快、兴奋的讨论中吸取知识,促进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帮同学们疏清脉络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评价方式:进行一个学期的总体评价,通过同学们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上的积极性高低,完成做业的质量情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进行综合参考。考试形式:主要是在期末的时候进行,采取开卷的形式,结合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以小论文的形式(1000字左右)以“挖掘生活中的小哲学”为题材,写一篇发生在自己身上活周围的事,揭示其中的生活哲理。考试成绩并不作为期末成绩,只是作为评价方式中其中一个参考方面,最终成绩将是一个总体评价的结果。 目录前言-----------------------------------------------------------------2第一讲 听故事,体趣味,明哲理--------------------------------------2第二讲 讲笑话,辨哲理-------
趣味哲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