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介绍案例分析结论及启示商标侵权“红牛”终于摆脱“牛虻”之扰对于惯于“傍名牌、搭便车”的不正当竞争者,机关算尽也难得善果。 自2005年以来,我国多个省市市场中先后出现多种冠以“红牛”显著文字标识的铁罐装、塑料瓶装饮料产品(见图一)。一时间,一向只以金罐原味型和蓝罐强化型两种品类产品(见图二)示人的国际知名功能性饮料品牌“红牛”,不禁令消费者产生疑惑:“红牛”出新产品了?事实上,“红牛”遭遇了山寨。“红牛维生素营养液”、“红牛营养液饮料”、“红牛维生素咖啡饮料”等这些曾在我国诸多三四级城市商超货架中紧紧眼随正牌“红牛”陈列摆放的所谓“红牛”们,却是不折不扣的“牛虻”。持续近5年的不断演化变形、超过150次的不正当竞争或商标侵权行政处罚裁定和司法判决之后,这群嗡扰在“红牛”周身的“牛虻”终在今年9月26日捱到了山穷水尽的一天。 这一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商评委)“商评字(2008)第05523号重审第390号”商标撤销复审决定书的做出,使山寨红牛认为可以将自己庇护在“合法光环”下的、原商标注册国际分类第30类非医用营养液等商品上的一件“红牛及图”注册商标丧失了法律效力。这意味着“红牛”品牌的一众“追随者”失去了最后一根稻草,消费者心中“这是‘红牛’新产品吗”似的疑惑亦随之散尽。一直以来,这起攸关一件知名品牌美誉度与消费者权益的“红牛”商标维权及反不正当竞争案例,反映在市场和社会层面时显得平静不诡。“红牛”来到中国与诸多国际知名品牌相似,良好的产品品质结合积极、正面的公众形象,在高密度的媒体曝光率作用下,中国消费者早已对那句“渴了喝红牛、困了累了更要喝红牛”的广告语印象深刻。但对于大部分中国消费者而言,爱喝“红牛”却不一定熟悉这个品牌的历史。“红牛”品牌的历史,尤其是它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轨迹,对于解读这起与这个品牌有关的商标维权及反不正当竞争案例却有着不可割裂的内在逻辑关联。据介绍,“红牛”品牌于1966年诞生于泰国,其创立者为泰国天丝医药保健公司,至今已有44年行销历史。该品牌自诞生伊始至今,始终依附在一种抗疲劳、补充能量的功能性饮料产品之上。凭借独具特色的功能与良好产品品质,数年之间,“红牛”便在全球饮料市场细分出一个崭新的空间,即功能性饮料市场。1995年12月,“红牛”进入中国市场,在广东省深圳市成立红牛维他命饮料公司(后于1998年迁入北京)。从此中国饮料市场上多了一个类别叫做“功能性饮料”“红牛”亦迅速在中国刮起畅销旋风。 据公开数据显示。2002年时,“红牛”在我国功能性饮料市场所占份额达70%,销售额8亿元,每年销售增长的平均速度在30%至40%;至2008年,“红牛”已占据我国功能性饮料市场65%的份额,在国内销售额达45亿元,占该品牌全球销售量的11%。截至目前,“红牛”在我国建立了4个生产基地,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30多个分公司、代表处和200多个办事处,员工近万人,累计向国家纳税逾10亿元。驱赶“牛虻”之路面对扑面而来的一群“牛虻”,“红牛”及其在华企业开始了规模浩大的反不正当竞争及打假维权之路。“从实际的市场层面来看,这些仿冒者对于‘红牛’品牌市场份额的冲击微不足道,一方面它们不敢也无法与我们形成正面竞争,只是在三四级市场存在一定数量的出货,另一方面他们出产的产品在感官与质量上也很难使消费者产生重复消费。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仿冒近似商品存在,已造成部分消费者的误认、误购,极大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构成了对红牛品牌的极大损害,这是红牛公司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我们的维权行动势在必行。”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法务总监张磊向中者回溯该公司维权历程时说。据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提交给本报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在全国15个省份内,各级工商部门已查处共计超过150起针对“红牛”功能性饮料品牌构成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或质量不合格的行政案件。涉及罚没和销毁“红牛营养液”产品数量逾30余万箱,罚没款总计超过100万元。及时高效的行政查处使得“红牛营养液”等商品生产销售者的上述违法行为在部分省市市场得到了根本性遏制。 虽然维权成效显著,但这一过程充满曲折与荆棘。掐断背后推手在“红牛”商标维权和反不正当竞争的整个进程中,其屡胜却仍需屡战的主要原因除了侵权者的侵权成本显得过低之外,隐形于整个事件背后的一个人和一件注册商标的存在,亦是推动整个事件不断演化、变形及至绵延很久的另一个主因。广西自然人韦廷建和第800816号非医用营养液等商品“红牛及图”注册商标(见图七)即是这个人和这件注册商标。在该第800816号注册商标未被撤销之前,韦廷建在这5年之中便是该商标的所有者。。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曾向地方工商行政执法机关就“红牛”商标问题进行过书面答复。答复指出,韦廷建的两家商标许
红牛商标案例分析教育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