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与弗洛伊德_心理结构理论_的差异比较研究荣格与弗洛伊德“心理结构理论”的差异比较研究郅利聪(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河南三门峡 472000摘要:弗洛伊德与荣格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两位大师,但两者在心理结构理论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突出地表现为对心理结构的划分、无意识的理解、自我观、心理结构的发展以及心理结构动力源方面。正确理解二者的异同,有助于把握两位大师理论的精髓。关键词:弗洛伊德;荣格;心理结构;无意识;自我观;心理能量中图分类号:B8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687(200611-0030-02作者简介:郅利聪(1969-,女,河南巩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收稿日期:2006-07-15 荣格既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又是他的亲密同事与合作者,弗洛伊德曾有心把他培养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但是,人严重的理论分歧,荣格于1914始逐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而用一样巨大。而荣格从一开始就认为心理现象不同于物理现象,心理现象需要的是一种适应性、灵活性很强的,完全能够充分考虑到人类经验和无限变化性的理论。这两种不同的出发点最终导致两人形成了两种迥然不同的理论框架[1]。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体现在很多方面,但其最根本的是二人对心理结构以及心理结构动力源的理解。一、荣格与弗洛伊德在心理结构方面的分歧首先表现为对心理结构的划分弗洛伊德在其1915年撰写的《潜意识》一文中,曾详细论述了心理结构说,他把人的心理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或系统———表层为意识,中层为前意识,深层为潜意识(或无意识,并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2]。无意识是心理结构的深层领域,是它的最原始的基础,是心理系统最根本的动力。弗洛伊德说:“无意识就是在某一时间内存在着,但我们又对其无所知的一种活动历程。”[3]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影响着人的行为。所谓前意识就是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是意识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领域,无意识进入意识领域必须经过前意识领域,借助于前意识的某种形式才能实现。所谓意识是人在清醒知觉状态下的思想和情绪,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结构就是由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这三个领域或层次构成的,无意识处于深层,意识处于表层,,、流动变化之中。如果三者处在协,,具有常态的性质;,那么就是非正常人的心理结构,具有变态的性质;变态的极端表现就是歇斯底里的症状。这就是弗洛伊德描述的心理结构的图示[4]。在荣格看来,心理结构是由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及智慧老人等组成,还有一个不同寻常的自性,它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与各个成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荣格认为,意识是“处于自我控制之下”的,包括思维、情感、感觉、直觉这四种心理功能和内倾、外倾这两种态度类型在内的“个性化”过程,也就是成为一个不同于他人的独立的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其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充分地认识自己和实现自己,或者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不断的深化和发展。而潜意识是“不处于自我控制之下的”精神世界的活动,构成精神世界的大多数内容都是潜意识的。潜意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实体,而是有许多因人、因时而异的内容组
荣格与弗洛伊德 心理结构理论 的差异比较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