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光环科技创业个案.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2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创业管理期末报告

创业环境与政府措施之探讨
报告人:江雪娇
指导教授:温肇东老师
2002/1/10

目录
创业家的定义
创业的类型与成功因素
创业环境与政府角色之探讨
发展创业之政府措施
实例探讨—光环科技公司
结语

壹、创业家的定义
有关创业家的社会角色及概念,在西方至少己有很长的发展历史。然而有关创业家研究的开始,基本上是在资本主义的出现才逐渐受到重视的。「创业家」一词。他认为创业家是「将资源从生产力较低的地方转移到生产力较高级产出较多的地方」。而熊彼得延续Say观点,在他的经典之作「经济动态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Dynamics),主张健全经济理论与实务的中心课题是,由创新的创业家所引发的动态失衡。则认为无论是管理者或创业家都会经历风险,他认为最大的区别因素,应该是对创新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创业家的特点,在于发现并使用新的创意。企业利润的来源,在于不断成功的创新,而创业家就是创新者。彼得•杜拉克更进一步说明,创业家常被定义成开创崭新的小型企业的人。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新的小型企业都是一种创业家行为或代表着创业精神,即使是开创新事业,但是既没有创造出一种新满足,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消费者需求,显然不是创业家。例如,有人在郊区开一家熟食店,其所作的是以前已被重复许多次,不算是创业家,但是,麦当劳所展现出来的就是创业精神,因为,不但提供资源产出,而且开创了一个新市场和新顾客层级,这就是创业精神。显见,彼得•杜拉克对创业家的论点,系指创新的创业家。
除了上述之论点外,有关创业家的定义,目前仍是众说纷纭,缺乏一致的说法。例如,Kirzner(1973)认为创业家「是能够辩认市场的不均衡所在,以及采取行动从中谋利,并具有正确地预期下次的不均衡,将会何时何地发生的能力。」,其重点在强调预测能力;Shriastava(1987)定义创业家为「个人或团体为了达成其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目标,而创造新的组织」其重点是扩大的非经济方面的目标:Timmors(1986)认为「创业家是由强烈的承诺与毅然的耐性所驱使的人」其看法较接近心理学层面。Peterson及Albaum(1984)则认为「创业家是组织、管理并承担企业或交易风险的人」,是从管理学的角色出发的;McClelland(1961)则较不受限,他相信一个负有决策责任的创意型管理者,与一企业的创立经营者一样,都可以称为创业家;Carsrud,Olm及Eddy(1986)则提出「创业家是个愿意且能够承担个人风险与责任,同时能结合生产与信用方法,以期待实践利润或其它特殊目标的个人。」
许士军(1997)认为创业不过是新创一个事业或企业组织,但其背后所代表的,乃是人类一种发掘及利用机会之动机与能力;经由结合各种必须的资源条件已创业具有满足需要的价值。创业与经营一既有的企业不同,因其涉及所从事的行为具有较高程度的创新性(innovativeness)、风险性(risk-taking)、与前瞻性(proactiveness)。麦克里兰(McClelland)认为,创业主要由于人们所拥有的成就动机的驱使。然而,彼得
•杜拉克认为创业精神是一种行为,而非人格特质,他指出「创业精神是基于经济与社会理论,最重要的是再于作一些与众不同的是,而非将原来已经做过的是作得更好,这就是赛伊在二百年前创造「创业家」这个名词所要表达的意义。」
针对创业者的类型,许士军将之分为家族主义与专业主义的创业二种,家族主义的创业特色,系以人际关系规范,提供创业所需的重要条件,其成就动机是建立在家族而非个人为主。其已家族名义从事创业社会资源,较易获得外界社会的信任与所必须的资源条件之支持。专业主义的创业者其价值与所拥有的权威来自个人能力与条件上,它们希望将所习得之专业知识与以实际应用已创造对于社会有用之价值。其创业所赖之动机来源、纪律、信任以及社会资源取得之基础,有别于家族主义。
企业创业发展的过程模式上,可以划分为二方面:在创业动机方面:台湾企业员工创业的主要动机因素,其重要性依次为企业家精神、经济因素、安全保障因素、文化因素与仪式配合成本。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在整体的创业动机因素上,并无显著的差异;然而在个别创业动机方面,技术人员对安全保障因素与文化因素的重视程度明显的高于管理人员,而管理人员对企业家精神的重视程度则明显的高于技术人员。在创业关系方面:内外包关系的家庭工厂是技术人员的主要创业关系型态;竞争关系的小型工厂则是管理人员的主要创业关系型态。
陈介玄(1994)与谢国雄(1989;1991;1993)在其所研究的台湾中小企业「黑手变头家」的现象过程中,指出员工在母厂数年的工作学习,培养建立与

光环科技创业个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anny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1-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