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浅谈(幼儿)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
浅谈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
——做一名孩子喜欢的老师
摘要: 近年来,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赏识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学生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赏识学生身上的优点的同时,是否应该不断地为他们适时地浇一瓢冷水以作警示,修正他们人生轨道,教会孩子在体验成功
的喜悦与快乐、享受鲜花与掌声的同时,如何正确面对问题、错误和挫折。
关键词:赏识挫折教育爱心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如今成了教育的基本原则。 眼下,每一个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然而,教育孩子究竟采用哪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则是摆在家长面前的新课题。有人搞赏识教育、成功教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有人搞挫折教育、惩罚教育也同样成功了。赏识与惩罚、成功与挫折是对立面,为什么都能取得成功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肯定离不开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对象。
近年来,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赏识教育越来越被重视。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无疑是正确的。对于学生在某个问题、某次活动或某次考试中的进步给予肯定的、积极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的学习欲望,与老师更好的配合,并为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形成了良性循环。最终使得教师所制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得以顺利的完成,实现了手段与目的高度统一。从这个角度来讲,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幼儿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特别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的表扬及认同。正如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个体在儿童时期的正常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将直接会影响到其成人心理素质成长发展过程,甚至会现某些心理缺陷,如:自信心不足,社交障碍、焦虑过度等。
幼儿阶段各种心理素质的健康正常发展是形成个体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人格具有功能性特征,“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情感教育目标。
当前,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育人理念,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家长们也耳熟能详,在家庭教育中将其运用到了极致。前几日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就在“赏识教育”横行天下的时候,英国赫尔大学正努力想办法推行“挫折教育”,希望通过“挫折教育”让孩子们变成“心灵上的强者”。他们的理论是:生活是艰难的,但你必须学会应对,而“挫折教育”可以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受欺负时不会自怨自艾,失败后则能卷土重来。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应该在“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中寻找一种平衡,找准最佳着力点呢?
不能把“赏识”理解为表扬,要真正把握赏识教育的精髓
赏识不是表扬,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扬是用得最多的手段,却又是不易操作好、把握好的方法。赏识就是一种心态,包括爱、理解、尊重、信任、认同、接纳、宽容、鼓励等,而表扬是赏识的一种外化手段,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方式,说到底只是一种评价,基本是通过语言(也包括身体语言)来传达成人对孩子的态度。所以说赏识和表扬是不同的概念,赏识决不仅是表扬,其内涵比表扬更丰富。
真正的赏识教育,是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赞赏,以此激励他们前进。但是我们要注意,即使是表扬,也应该慎重。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良好行为的表扬,教师必须十分谨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形成这样的看法:完成应当完成的良好的、正确的行为,是为了得到表扬,孩子们把自己的良好行为不应视作特别了不起的行为。”因此,我在赞赏的同时,还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缺点,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无视自己缺点的存在,不能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赏识教育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而赏识教育提倡鼓励和表扬孩子,它认为孩子的才能是“夸”出来的。因为人人都喜欢听好话,这是人的本性。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马上给予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赏识教育还体现在尊重孩子的个性,按照孩子感兴趣的方向去培养孩子,让孩子在轻松
愉快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赏识的目的是什麽?我们为什么要赏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之所以赏识一个孩子,是因为他在某个或某些
浅谈(幼儿)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