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性报社的身份认同研究——以R报社实习经历为例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学一班李亚宁目录一、引言(2)二、国内研究背景(2)三、理论基础(3)四、关于经营性报社身份认同的研究(5)(一)经营性报社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是自我认同的前提和基础(5)(二)媒介人的自我认同倾向是经营性报社认同的核心倾向(6)(三)受众的认同对经营性报社的自我认同影响越来越小(7)五、总结(8)1摘要:媒介是我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媒介的身份认同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提议。笔者对报社这一重要的传统媒介兴趣颇丰,尤其是对转企之后的经营性报社的运行和发展很感兴趣,本文主要以在R报社的实习经历为参考背景,用参与观察的方法,从社会学角色理论和组织运行的角度对报社这一传统媒介的身份的自我认同做一个比较微观的分析,目的在于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报社这一实体。关键词:经营性报社角色理论自我认同一、引言中国的媒介角色在社会认知的范围内处于阶段变化性的状态中。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媒介角色大体稳定。改革开放之后,媒体角色开始发生变化,媒介的各种功能也开始在人们的试探中得到开发和使用。1媒介环境的变化决定了媒介角色的认知。报社作为最早的媒介之一,它的意识形态功能根深蒂固,其发展和变革受到大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的影响。现在经营性报社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身份认同与其角色的扮演息息相关,其自我认同也主要是从其角色和功能方面体现出来。二、国内研究背景中国的媒介改革每一阶段都带有不同的特征,而每个阶段的媒介特征都与面临的问题密切相关。总体而言,改革开放30年来媒介制度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媒介复兴阶段,第二阶段是媒介产业化酝酿阶段,第三阶段为媒介产业化推进阶段。1978-1991年间,在面对媒介发展的两大矛盾,媒介事业体制的行政拨款制与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媒介事业单位的财产权与创收要求之间的矛盾,在具体1中国媒介制度变革论/陈鹏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媒介组织开始进行自下而上、横向示范的制度变迁过程。“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成为中国传媒管理体制的一个特色。报业在这一制度大背景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改革力度不大。1992-2002年间,随着邓小平改革开放观念的深入发展,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媒介机构意识到了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1992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文件的发出,打破了媒介行业避讳产业的禁忌,使报业、广播电视等行业找到了自身在产业体系中的定位。由于报社的意识形态功能的禁锢,其马上实现产业化是不可能的。过去,由于报纸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一切以宣传为中心,总编辑和编辑业务处于部门核心地位,而报社的行政领导负责一些边缘性和保障性的事务。这也充分显示出,报社的经营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体制改革之后,报社的管理格局明显出现了变化,率先改革的是《羊城晚报》。羊城晚报社为了加强内部企业化管理的强度,在全国首创了社长领导下的总编制、总经理分工负责制,依托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报业管理体制,极大地推动了报纸的产业化进程。1994年,《金华日报》对报纸的采编和经营做了分离式改革,于当年12月1日成立了全国报业经营首家股份制公司。1报纸的编辑业务由报业这一事业单位来完成,而编辑业务之外的广告、
媒介的身份认同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