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归大海作波涛“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此诗的作者是唐朝的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史书记载∶唐宣宗李忱有一次遇见庐山上一位高僧,高僧说他吟诵瀑布得到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表示愿意续成。于是高僧说出前两句,宣宗续出后两句,合成了这一首气势磅礴、富于激情的千古名诗。这首诗描绘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并以此来比喻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个人绝不可满足于现状,而是应该志存高远,充满信心,不畏艰难险阻,不懈地追求,努力实现人生的目标与价值。此诗的后两句更成为千古佳句,突出地反映了久经磨砺、见过世面、能够独立思考的人物,往往具有超然恬淡,豁达老练,不断地有所作为的乐观豪迈情怀。人生中的艰难困苦最能锤炼出伟大的人格,此诗也同样隐含着这样的人生哲理。“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使人联想到做人应该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远大志向。玉不琢不成器,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也能增长人的智慧和才干。心中具有高远志向的人,都不会满足于现状,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进取。
终归大海作波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