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Ⅱ)第三单元最后一课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与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尾呼应,介绍了苏联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到苏联解体所历经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具体过程为: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苏维埃俄国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后几经改革,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苏联模式失败。本课即苏联三个主要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起到了承上的作用。苏联的经济改革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起到了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本课知识线索清晰,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苏联的经济改革,但本课内容理论性强,与政治学科中的计划经济、价值规律等知识联系比较密切,高一年学生还无法从学科渗透的角度运动政治中某些知识来认识历史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和认识。同时本课内容较为枯燥,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达到课标要求的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创设历史情境,掌握基本知识,理清历史线索,探究解决问题思路”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2)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1)情境法: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图片,营造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2)比较法: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归纳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3)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如“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什么深刻的借鉴呢?”展示课堂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苏联几次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3)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原因,坚定改革创新和求真务实的意识。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作用、失败原因(2)难点: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五、课时设计1课时六、教法学法:(1)教法:情境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问题探究法(2)学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七、教学设计课前探究:组织学生预习苏联的经济改革的过程,制作一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格,包括背景、内容、作用、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 措施农业 工业 评价积极 局限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较为庞杂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版][教学设计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