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庄子》寓言的内容、寓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寓意,体会古代寓言故事的文学性及表现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学者南怀谨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庄子,庄子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或许更有一种同时伍的感受和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混沌之死》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混沌之死》,学生划分朗读节奏,体会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2、结合书下提示和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并将疑难之处作好记号。3、释疑解惑。4、齐读课文,背诵。三、分析课文,体会文章主题。1、结合学生阅读,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体会故事中“倏、忽、混沌”命名的意义。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文中“倏、忽”意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混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状态,代表无为。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有为的所谓成就,就是无为的死亡了。3、了解文章的寓言A、学生讨论。B、教师明确: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违反了事物本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因此要顺其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C、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教师示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要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四、学生背诵课文。五、完成课后练习。呆若木鸡一、导入新课在先秦诸子之中,庄子的生活经历可谓是贫穷加上平淡,造就里他的自然、无为的哲学理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庄子的《混沌之死》,了解了他清淡无为,尊重生命自然状态的态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呆若木鸡》的寓言故事。二、学生阅读课文。思考:A、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哪几个阶段?B、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主要得益于什么?三、分析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节奏。2、学生讨论上述问题。3、教师归纳:A、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四个阶段:恃气--------犹应--------疾视-------无变B、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度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
十七《庄子》一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