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消化病学第一节消化疾病概述消化系统疾病,也称为消化病学。其特点有三:(1)范围广,不仅是指食管、胃、肠(小肠和大肠)等空腔脏器,还包括肝、胆、胰等实质性脏器,以及腹膜网膜和胃肠道功能性疾病;(2)诊断困难,很难用一种简单的方法确认或排除某一疾病;(3)疾病原因复杂,既可局限于本系统,也可累及其它系统及全身,而全身性或其它系统的疾病和神经精神因素,也可引起消化系统的疾病和症状。因此,在学习消化系统疾病时,必须有临床医学的整体概念,要注意局部与整体、消化系统与其它系统疾病的关系。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各器官的相互配合,依靠消化道的物理(运动)作用和化学(分泌)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将摄取的食物、水、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在胃肠道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消化分解过程,成为小分子物质被肠道吸收,经肝脏加工处理变为人体必需物质,供全身组织能量和新陈代谢,未被吸收和无营养价值的残渣及构成粪便被排出体外,还能够清除一定的有毒物质及调节肠道微生态、调节液体平衡的能力,并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分泌多种激素调节本系统和全身的生理功能。一、消化系各器官的解剖和生理特点(一)食管食管是长约25厘米的肌性管道。从门齿到食管入口处长度距离为15厘米,到贲门约40厘米。食管有三个生理狭窄,不影响进食,但是食管癌好发部位。它们分别位于①食道的起端,即咽与食道的交接处;②左支气管跨越食道的部位,相当于胸骨角或第4、5胸椎之间的水平,是食道内异物易存留处;③食道通过膈肌的裂孔处。咽与食道的交接处,环行肌特别增厚,构成上食管括约肌,吞咽时迅速弛缓,之后立即收缩,慢性咽炎可以破坏这一功能;位于膈裂区长约3-5厘米的一段高压带,虽无类似结构,但在功能上有括约肌作用,故称下食管括约肌,其静止压力比胃底部压力为高,有阻止胃内容物返流的作用,当吞咽引起食管的蠕动传到此高压带时,下食管括约肌才放松,压力下降,随后立即恢复至原来的压力。在食管与贲门交接处,浅淡的食管粘膜与桔红色胃粘膜互相交叉,构成齿状线。(二)胃胃由胃底、胃体、胃窦三部分,且有不同的功能。胃底在解剖上起缓冲作用,便于食物在胃体的充分混合,胃液、唾液及其它分泌等积存于胃底称为粘液湖,胃底、胃体都能够分泌胃酸(盐酸)和胃蛋白酶原,参与食物的消化,胃体主要是将食物与消化酶充分混合后,通过节律性收缩,将混合后的食物匀速的排到胃窦,后者再将食物研磨成细小的颗粒,通过幽门进入小肠消化吸收,胃窦还有幽门腺,主要含粘液及胃泌素细胞,后者分泌胃泌素,刺激壁细胞分泌胃酸,参与胃的消化。另外,胃体与胃窦在小弯的分界部有一个明显的凹陷,称为胃角(也叫角状切迹),是内镜检查定位的重要标记,是溃疡、胃癌好发部位。在内镜下,正常胃粘膜桔红色,表面粘附有稀薄透明粘液而显光滑、湿润、光泽有反光。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和其分泌的粘液二者组成粘膜屏障,抵抗酸—胃蛋白酶的消化,具有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壁细胞和主细胞的表面存在乙酰胆碱、胃泌素和H2受体,参与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胃粘膜合成的前列腺素和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能抑制胃泌素和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胰泌素、缩胆囊素—胰酶泌素、肠抑胃肽、肠血管活性肽等血浓度增高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或竞争性抑制壁细胞的盐酸分泌。(三)、空肠和回肠三部分。①十二指肠分为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球
消化内科概述——珍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