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棚里的海誓山盟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桩根子五队的养牛棚离庄子有四、五百米远。那里本来是生产队里的打谷场,河边有两间公棚,每年夏秋两季没完全晒干的粮食就临时屯在公棚里,到了冬天,应上缴给国家的征购粮、超产粮任务完成后,场头的公棚就空了,存放社员过冬口粮的仓库在庄上。空下来的公棚正好用来作养牛棚。在苏北农村,耕牛在冬天是没活儿干的,虽然牛们从春耕到秋播累死累活差点倒下再也爬不起来,但只要捱过秋播不被淘汰(宰杀)就会有一冬天的好日子过。队里会安排一个饲养员专门服侍牠们。负责养牛的人叫桩根子,姓陈,其实他是有大名的,不过从小被人喊惯了,没人知道他的大名,就连队里的记工分的本子上姓名也是陈桩根。庄子上还有两个人叫桩根子,因为不在一个生产队,也就难得被人喊错。大家都知道凡是名字中有个“桩”字的人都是送桩子生下的男孩子,送桩子是我们那里的一项民俗,如果有一户人家开始一连生了两、三个女孩,到了正月十六的那天晚上,就会有几个人从男孩多的人家倫一根木桩用红纸包着送过去。收到桩子的人家要点烛焚香敬菩萨,还要招待来人一顿酒饭。如果那一年歪打正着生了个带把儿的,孩子的乳名就叫桩根子或者叫桩伙。因此,叫桩根子的男孩大都是家中的稀缺品种,从小都会受到父母和姐姐们的宠爱。不过本文中的主人公可不是一个“惯宝儿”,因为在他后面他的妈妈又接连为他添了两个弟弟。眼下两个姐姐已经出嫁,弟弟们还小,爸妈的身体又不好,他只上了三年小学,就成了家中的小劳力,没过几年就顺理成章地成了队里的大劳力。桩根子的家庭出身不好,父亲是富农,其实严格地划分只能算是富农子女,因为在土改时他父亲还未达到18岁成人的年龄。在那阶级斗争为纲“宁左勿右”的年代,干部大都希望队里多个把“四类分子”(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的简称),因为四类分子听话,比贫、下中农更好管理。于是村里开到阶级斗争忆苦思甜的大会也就少不了要将他押到台上去“示众”。本来只能算是富农孙子的桩根子也就升格成了富农子女,好在他生来就是个“做”的命,并不想当兵升学当干部。他十三岁就给队里看牛,十六岁就会用牛耕田、打场。这个冬天本来并不是派他养牛的,那个年年养牛的五十多岁的老头突然查出肝癌晚期,队长就叫他的爸爸养,叫他上大型河工去挑河。他爹妈听人说今年的河工任务很吃力,是一条老大河的拓竣工程,每一担土都要爬高,他那年才19岁,因而都舍不得让他去,怕他少不经事,挑“伤”了,一世之害。那时上大型河工的人不好找,队里交下的任务回不掉,他爸爸只好与他换,叫他在家里养牛。他爸爸身体不好,心想,先挑些日子看看,挑不动再说。他说:“过些日子我去换你,我还不高兴整天限在牛棚里与老牛作伴呢”。养牛是生产队里的“固定工”,每年约有五个月的时间,活儿倒是不太重,就是二十四小时都要盯着,软苦。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就是牵牛到河边喝水,这项活计叫“马牛水”(方言“马”即“给”,作动词),马牛水的地方叫“牛缺口”,是牛的专用码头,是用碎砖碎瓦填起来的。天一亮就要起身,绝对不能延误,因为牛有一大堆出窝屎,去晚了就会拉在牛棚里。有时天冷河面上上了冻,养牛的人还要用一个叫打冻郞头的专用工具将冰面上打一个洞让牛伸嘴喝水,今年队里有三条牛过冬,因而要打三个洞。这样的
养牛棚里的海誓山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