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救国团与《救国特刊》[摘要]五卅惨案后,北京大学组建救国团,同时创办《救国特刊》作为机关刊物。该刊主要围绕民众救国的主题开展工作,并对运动时刻保持清醒的理性精神。由于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救国团党派纷争等原因,《救国特刊》仅出版十六期,但其经验和教训对当今爱国情怀仍有参考借鉴价值。[关键词]《救国特刊》救国团刊物特点终刊原因[中图分类号]G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3)02-0020-041《救国特刊》的创办及其特点1925年5月30日,上海日商纱厂枪杀工人顾正红。随后,英国上海巡捕房又捕杀散发传单的中国学生。英日暴行,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6月3日,由潘家洵、周伦超、谭慕愚等人发起,北京大学成立救国团,以“抵抗强权,争国家真正的独立与自由”为目标,号召“真正具有爱国热心和奋斗精神的同胞,赶快起来和我们同站在第一道火线上,和我们的敌人拼命死战”[1]。为更好地开展这次运动,救国团成立出版股,出版刊物加大宣传力度,推顾颉刚为出版股主任,潘家洵、王施曾为副主任。此时,被出版界誉为“副刊大王”的孙伏园正在邵飘萍主持的京报馆负责编辑《京报副刊》,与顾颉刚过从甚密。经过交涉,“伏园允在副刊中腾出一天”[2],为救国团提供舆论阵地,《京报副刊?救国特刊》就此诞生了。《救国特刊》逢星期日出版(其中第4、第16期星期一出版),每期8版,共16期,设有《卷首语》《评论》《通讯》《救国碎谈》《演讲》《文件》《文艺》等栏目。顾颉刚是特刊的主要撰稿人,以“无悔”为笔名发表《根本抵制之客谈》《论救国与工作》等文章三十多篇。其他如洪深(笔名乐水)、周伦超、叶圣陶(笔名郢)、谭慕愚也都对刊物给予热情的支持,常有文字见诸特刊。该刊的特点,首先在于它能紧跟时局,在第一时间对列强暴行发表宣言,表明立场,提出应对办法。其次是知识与理论并重,常识之外,也探讨帝国主义、国家主义、三民主义之类的理论问题。但最突出的是其以民众为中心的救国思想和清醒、理性的救国精神。救国归根到底是民众的事业,什么样的宣传手段更易为百姓理解和接受,是特刊考虑的首要问题。刊物创办之前,顾颉刚曾用民众语体撰写《上海的乱子是怎么闹起来的》《伤心歌》两种传单,效果良好:“此传单发出后即生效,孩子们口中唱了,刷黑的墙上用粉笔写了”[3]。根据这一经验,他提出的第一个办刊方针就是,“用浅近的语言作演讲稿,可以供给演讲员的应用”[4]。这种思想也得到其他撰稿人的积极响应,乐水说:“对一班睁大了眼,张大了嘴,穿着短衣服,或者赤着背,或者甚至于拖着辫子的小贩、店夥、农民、工人去说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经济绝交、收回领事裁判权一类的名辞,固然谁都知道不适宜,就是侵略、压迫、牺牲、抵抗这些字眼,我以为亦要避去才好”[5]。通俗的语言外,特刊也在积极探索其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手段。特刊第8期刊载了北观创作的《科学救国大鼓书》,把科学救国思想编成鼓词,寓教于乐,唱给民众听。顾颉刚兴奋地说:“这一类的适用于民众的文艺品,我们希望多多得到,如有人寄于我们,非常欢迎”[6]。特刊同时为民众设计了简便易行的救国手段。多数民众整日为生计奔波,高深的理论研究、慷慨激昂的演讲均非他们所长。只有将救国主张融入百姓生活,才会产生切实的效果。乐水指出,“抵制敌货是对付敌人的一个又容易、又妥当、又厉害的方法”[7]。特刊首期即用
北大救国团与《救国特刊》.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