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和谐人格——论小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矫正内容摘要:当代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可是却有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矫正学生的问题心理,帮助学生塑造和谐人格。关键词:小学生;问题心理;分析与矫正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护和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可是却有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挠,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寻找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改变这种现象的根本方法,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经过观察,在当今的小学生中发现了以下现象:1、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产生了厌恶学习的心理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有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老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还有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2、挫折感强,情感脆弱,尤其是优秀学生情感脆弱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经不住一点点挫折,特别是在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中尤为突出。这些学生总是喜欢受到表扬、获得奖励、享受种种荣誉和光环,对被批评或失败往往没有心理准备,难以接受。当这些学生受到挫折时,就会做出压抑性的、消极性的反应,如退缩、逃避、苦闷、忧虑、沮丧、怨恨等,对个人的精神和身体造成损害,个别学生还会逃学,甚至自杀。3、自立能力差,过度依赖他人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系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过度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学生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最先想到是父母,在这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依赖感。但随着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小学生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其次,表现为对老师和同学的过度依赖。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4、对人或事物产生了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因为在学校表现不好而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指责,心理就会产生偏差。他们常常听到的是讽刺、挖苦的声音,看到的是冷若冰霜的面孔,认为这些老师和同学是故意刁难自己,因此,对人或事物产生了憎恨、仇视、逆反的心理,致使出现反常的情绪或举动。如,在课堂上顶撞老师,扰乱课堂纪律等等。究其原因,总结如下:1、由于父母存在着“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的心态,逼孩子拼命地学习;教师存在“严师出高徒”的愿望,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让学生没完没了地考试,使他们那稚嫩的心灵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重重压力,难免会出现心理上的困惑与创伤。这种“过度的教育”使他们在小小年纪就“透支
塑造和谐人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