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概述拔罐法,是利用燃烧、抽吸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患处,产生良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拔罐后,引起局部组织充血或皮下轻度瘀血,使机体气血活动旺盛,经络通畅。拔罐法无痛无创,使用安全,便于推广应用。第一节拔罐的起源和发展拔罐法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早期是以兽角作罐,专作外科拔出脓血之用,后来又扩大应用于治疗肺痨、风湿等病症。至公元8世纪时,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中有了“角法”的记载。到了清代,赵学敏又提出了“火罐气”之说。“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本草纲目拾遗》)。这是我国拔罐法的雏型,它为拔罐法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拔火罐的用具有了较大的改进,在用牛角作罐的基础上,又出现陶罐,到了唐代又发展为竹罐,近代更有特制的铜罐、铁罐和玻璃罐等。在拔罐的方法上,也由燃火排气的火罐,发展为煮水排气的水罐及在水中加药的药罐。近年来,又出现了抽气拔罐等多种拔罐法,如电动负压拔罐机、红外线拔罐仪等,它综合了拔罐及理疗的双重作用,更加提高了拔罐法的疗效。在拔罐的运用方式上,则有单罐、多罐、走罐、刺血拔罐、针罐、药罐等。近年来,拔罐法又有了新的发展,火罐与刺法和灸法多配合使用,其治疗范围也不断扩大,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科等某些疾病的治疗。它已成为针灸疗法中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拔罐概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