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0-2020年为建设一支医德高尚、素质精良、人民满意的卫生人才队伍,统筹重庆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筑牢西部卫生人才高地,把我市建成长江上游医学中心,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卫生行业实际,制定本规划。一、现状与形势“十一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高度重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卫生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改善,卫生人才队伍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卫生人员总量不断增长,在“十一五”期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卫生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我市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1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2人,正高级职称1200人、副高级职称6204人、中级职称23736人,博士350人、硕士1528人,卫生人才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卫生人才结构不断改善,卫生人才在专业类别、学科分布、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地区分布等方面不断改善,更趋合理。医学学科建设不断增强。全市现有国家医学重点学科17个,国家重点医学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实验室3个,两江学者特聘岗位5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博士点87个,硕士点130个。一批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学科达到了,重大疾病、危急重症及疑难疾病的医疗服务能力辐射到长江上游及整个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的平台得到较大的发展。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市卫生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与西部各省乃至全国相比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卫生人才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主要表现在:高层次的卫生领军人才偏少,医学领域顶尖人才缺乏,对我市整个医学科学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好,没有形成高端卫生人才队伍,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基层卫生队伍人才严重短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急需充实,具备执业资格的业务骨干严重缺乏,全科医生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培养,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比较普遍地存在质量不高、素质不高、技术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缺乏体制机制的保证和政策制度的配套,人才下不去,留不住,在岗人员学难以很好地赢得群众信任;卫生队伍总体素质仍然不高,大量卫生人员特别是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偏低、医疗技术水平亟待提高,职称结构不合理,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卫生技术人员总量有待发展,我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每千人口注册护士与四个直辖市、西部十二省、全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卫生人才队伍发展还存在人才队伍建设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人才队伍科学管理相对滞后,医德医风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培养造就一支医德高尚、技术过硬、学术领先的卫生人才队伍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健康重庆”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利益的重要体现。今后10年,是我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期,《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是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新的目标、新的使命、新的政策,为推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新的坚实的基础。一是国家把人才发展纳入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规划了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为卫生人才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强劲的动力;二是市委市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提出了建设“健康重庆”的宏伟蓝图,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同时把卫生人才发展规划纳入了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有力保障了高质量、高水平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三是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四是重庆新的经济社会建设蓝图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2010年——2020年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明确目标,深刻认识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科学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提升水平,努力开创“人才强卫战略”新局面。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健康
重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