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科举制到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思考.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科举制到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思考摘要:科举制是用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创建于隋朝。科举考试虽然己经废止,但其蕴涵的公平、公正的精神内核仍具有普适性和现代性。本文从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合理性出发,联系我国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分析其对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借鉴意义。关键词:科举制;公务员;考试制度;公平性;权威性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3)01-0055-01一、科举制的历史沿革科举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它的兴起是对隋朝以前人才选拔制度的一大改革,打破了贵族权利垄断并一直延续至清末,共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隋朝统一中国后,自下而上地把人才选拔上来供朝廷使用,[1]科举取仕制度开始确立。唐朝继承了隋朝分科举人的制度,还制定了地方、中央二级考试,定期进行,自由报考,以考试结果决定去留等制度。[2]科举制在唐代的太平盛世中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宋朝提倡文官治国,对科举极为重视,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明朝发展完善了宋科举的三级考试和武举制度,还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校制度,是中国教育史和政治发展史上的大事。科举在明朝不断兴盛,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但是明末开始出现对科举考试内容和文体过分雕琢、抑本求末的颓风。[3]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没落,明末科举的颓风在清代越刮越盛,八股形式导致思想僵化和愚昧落后,终于使科举走向了历史的边缘。清朝末年,在中国资产阶级兴学校、废科举的舆论压力下,慈禧于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止。二、科举制存在的合理性及实质作为一个影响重大的政治、文化和教育制度,科举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首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将选士大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到中央政府,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的大趋势。其次,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科举制通过一定的考试内容、方法来取士,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客观上起到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再次,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科举制建立的一系列防范措施,比以前任何一种选仕制度都更为公正客观,这对以后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科举制的实质是用考试的办法来进行公平竞争,尽管它存在局限和弊端。科举制在中国废止后,却在西方文明中延续了它的生命。西方的文官制度就是西方政府在充分吸收了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后逐渐形成的。我国现行公务员录用制度,正是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三、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概述我国自1987年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后,经试点,1993年8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把考试录用制度规定了下来。[4]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主要采取笔试、面试的方法。笔试的内容包括公共科目(一般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等)和专业科目。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主要考查报考者担任公务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潜力,均为标准化试题。申论是根据提供的一系列材料进行分析写作,全部为主观性试题。笔试有很多优点:一是经济性。可以在同一时间,用同一试题,对众多的报考者在不同地点进行考试。二是客观性。招录机关、阅卷人与报考者不直接接触,避免人情等主观因素的干扰。三是包容性。考试内容涉及众多学科,题型多,题量大,知识点丰富。但是,笔试无法全面考查报考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从科举制到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cweywk96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