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莺陈逸民良渚玉器的工艺特征(,就会发现,良渚先民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雕刻技法,比如线刻、浅浮雕、凸雕和透雕等工艺来表达器物和纹饰,以突出玉器的审美效能。其中最为精彩的就是神人兽面纹的雕刻。分析这些神人兽面纹的雕刻工艺及其在玉器上的表现,对于鉴定良渚玉器的真伪也是十分必要的。图35是一件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它以立面对称的手法雕刻在玉琮的转角处。这是一件浅浮雕的神人兽面纹,特别要注意的是,其兔耳状眼眶四周都微微突起,一看就有上翘的感觉,而中间的眼瞳也是整个圆微微鼓起,眼睛内除了两个同心圆表示眼瞳外,并无其他纹饰。这是用两个浮雕面来突出兽面纹的工艺。图36是另一件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它也是以立面对称的手法雕刻在玉琮的转角处。与图35不同的是,它只用一个浮雕面来表示兽面纹的眼睛,而且眼眶四周并不突起。这一点非常重要,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凡是眼眶四周不突起的良渚玉琮都是假的,其实应该这样说,反山出土的良渚玉琮,其眼眶四周一般都是突起的,瑶山和其他地方出土的良渚玉琮有可能兽面纹的眼眶并不突起,本案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本案中,兽面纹的眼瞳只用一个圆来表示,眼眶内还刻有其他纹饰,这是和上图不同之处,而且它显然只用一个浮雕面来突出兽面纹。图37也是用一个浮雕面来表达兽面纹,且眼睛内刻图35眼眶四周突起图36眼眶四周平整有弧纹和卷云纹,这种用阴线刻画的弧线和卷云纹的组合也是良渚玉器经常采用的形式。图38又是一个采用其他方式表现神人兽面纹的例子。它是在玉器表面用凹槽分割三个区域,整个玉器表面被分割成三个浮雕凸面,再在浮雕凸面上雕刻神人兽面纹,这种工艺手法类似后世的开光装饰手法。这样,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也是由两个浮雕面来表现的,但和图36却完全不同。在不同的浮雕面上都刻有纹饰,眼瞳用两个同心圆表示。图39是最为奇特的神人兽面纹,它的神人和兽面纹雕刻在不同的凸面上。整个器型如两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叠套在一起,而上面的神人又如一个长方形伏在上面,构图静中有动,极具张力。图40是一个线刻的神人兽面纹图案,完全刻在一个平面上,线条流畅,富有动感。用阴刻的手法来表现,使图案充满诡异和神秘,也许这种表现手段才能使良渚先民对佩戴这种玉器的部落首领或酋长拥有足够的敬畏。图41是用线刻和透雕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塑造的一个玉冠状器。它的平面整体呈宝盖结构,正反两面以透雕和阴线刻画相结合的方式对称雕琢肢体齐全的神人图像。这种工艺技能不仅表现了良渚先民高超的工艺水平,也为我们鉴定良渚玉器的真伪提供了实物资料。在这件玉器上,不仅能仔细辨别管钻工艺的痕迹,辨别阴线刻画的水准,还辨别弧线和圆断接连续的水平。把这样的玉器读透,是完全可以把握良渚玉器的。,因为能揭示良渚玉器的加工工艺而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可见一些没有审美价值的残破玉器,却因为保留原始时期玉器的工艺特征,而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珍贵文物。下面的玉芯所揭示的工艺特征对鉴定良渚玉器有很大的帮助。它采集于良渚地区,现被民间收藏。图42至图47是这件玉芯不同视角的照片,由图可知,这是一件玉璧的玉芯,其管钻直径为39毫米。因为是玉璧加工后丢弃的玉芯,故而切割后没有再进行打磨等工艺,所以留下的痕迹就特别清晰,特别有利于分析切割工艺从而作为鉴定的标准。图42是这件玉芯的一面。图上清晰地留下了三个台面,一个是基本的切割面,上面有不同角度的图37眼瞳微突图38凹槽分割图39神人兽面分别突起线切割纹;第二台面较小而且和基本切割面几乎在一个层面上,这是管钻在钻孔时定位不准或管钻把握不稳移动而留下的台面;第三个台面明显在玉芯的中间,左右偏差各有3~4毫米,这就是对穿时留下的台阶。图43是这件玉芯的另一面,也和图42一样有三个台面,只不过定位不准留下的台面稍大而已,所以这层台面上可以看到管钻时留下的螺纹。先来讨论基本台面上的线切割纹。图44和图45是玉芯两面的线切割纹。从图44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线切割时进入的角度并不一致,也就是说,良渚先民在切割玉璧时,并不死板地只从一个角度或者说只从一个缺口用线不断拉锯,而是往往从不同角度切入,也许这样加工玉料的受热易于控制而减少麻绳调换的次数。但是,线切割纹的痕迹清楚地表明,麻绳拉锯的角度没有对冲的180度,这从螺纹的弧度指向可以明显地得出的结论。图45更是表明了这些线切割纹的次序,它和我们得出的结论也是完全一致的。最后来讨论玉芯留下的台阶。在玉芯的侧壁上,有十分清晰的螺纹,这些螺纹是不等距的,它们是管钻带动的砂转动时留下的痕迹(见图46和图47。在这件玉芯上,对鉴定最有帮助的是对穿时留下的台阶,从图46上可以看到,在错位的台阶边缘,有1毫米左右的突起,这个突起对于鉴定良
良渚玉器的工艺特征 - 下 -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