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一代雄主李世民一代雄主李世民一代雄主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中华帝国千古一帝,为唐朝第二位君主,唐高祖李渊之次子,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四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以为名。李世民年幼时即熟读兵法,十二岁时已能用《孙子兵法》之谋略方术与父亲讨论争战布阵之法。他继承了李家尚武的传统,自小就经常出入校场,精通射箭与骑术,武艺精熟。他力气过人,所用的长弓为一般人的两倍,所射之箭更是少有的四羽长箭,房玄龄曾评价其为“弓贯六钧,箭穿七札”。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响应父命,毅然参加了云定兴的勤王卫队。次年,隋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于雁门关(今山西代县),李世民向云定兴提出了“多设旌旗,虚张声势”的战术,使得突厥不敢贸然进攻。在之后的突围中,他更是一马当先,一杆长槊横扫敌阵,如入无人之境,因而得到隋炀帝的赏识,崭露头角,可谓是少年英雄。这正是——初试锋芒雁门关。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李世民随父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这时隋政已衰,天下大乱,李世民便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他的密友、晋阳县令刘文静因受瓦岗军首领李密株连,被捕入狱。李世民以探视为名,与他在狱中秘密定下了召募兵士、西入关中、创立帝业的起兵计划,并通过隋晋阳宫副监裴寂将这个计划转告给了李渊。李渊起初犹豫不决,李世民为促成父亲下定决心,利用李渊好色的弱点,巧施妙计,终于迫使李渊下定了起兵的决心。晋阳起兵以后,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分统左、右两军,并肩作战。一路上,李世民不但率兵冲锋在前,更在李渊信心动摇之际,以言辞相激,坚定了李渊的决心。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李世民率军攻克长安,唐朝正式建立,李世民以功被拜为京兆尹、尚书令、天策府大将军,进封秦王。李世民实为唐王朝之开国皇帝。武德元年(618)三月,盘踞金城(今甘肃兰州)的薛举、薛仁杲父子率部进犯关中,年仅二十二岁的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讨,在浅水原一役中,李世民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一举将薛举击败,正是——聚歼强敌浅水原。从此,李世民开始了他四年的平叛生涯。武德二年(619)十月,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人刘武周叛乱,率众南下,相继打败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将,几乎占领河东全境,关中震动,唐高祖甚至准备放弃河东,谨守潼关以西。危难关头,李世民主动请缨,亲自率兵三万,东渡黄河,以“坚壁挫敌”的战术,成功遏制住了了刘武周的精锐部队宋金刚部的势头。接着,他又利用宋金刚孤军深入、粮草不济,不得不退兵之机,亲率精锐之军一路掩杀,一昼夜间追击二百里,八战八捷,歼灭了宋金刚全军,并收降了骁将尉迟敬德和寻相等,这,正是——坚壁挫敌柏壁战。接着,李世民又麾军北进,终于在武德三年(620)四月歼灭了刘武周,收复了河东全境,解了唐朝建国以来最大的危机。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唐王朝举国之兵挺进中原,以势如破竹之威,相继收复了河南的多数郡县,将盘踞在河南的隋朝残余势力王世充围困在洛阳孤城之中。就在大功将成之时,河北军阀窦建德忽率十万大军前来救援王世充。面对进退两难、将要腹背受敌的严峻形势,李世民力排众议,果断地采取围城打援的作战策略,亲率三千精兵,赶在窦建德之前,抢占了其必经的要害之处——虎牢关。在顶住了窦建德的狂攻之后,李世民趁其中午人困马乏之际,亲自披挂,一马当先,率尉迟敬德、程
[复习]一代雄主李世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